|
![]() |
近幾年,led顯示屏行業“價格戰”蔓延不止、惡性循環,促使其變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由于國內LED行業競爭日益加大,企業為了贏取更大的利潤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爆發了頻繁的“價格戰”,其實在這種市場情況之下,降價是一種很常見的應對手段,但LED屏企數量龐大,降價形成流行之勢后便一發不可收拾,甚至還引發了一系列行業問題。
除了市場原因外,嚴重產能過剩將也使LED屏企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爆發“價格戰”后,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更為普遍,企業一味的追求價格利潤空間,不重視技術投資和研發,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低下,企業營銷水平持續走低……然而,在這種低迷的形勢之下,LED企業還是揪住降價不放,把它當做能讓企業滿血復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從現在的行業局面來看,瘋狂的降價大比拼不但不會救命,反而只會加速企業的滅亡和行業的衰敗。
面對行業問題,除了降價當真無計可施了嗎?
很多企業表示,在led顯示屏行業市場經濟競爭中,他們大多都是被逼參與“價格戰”之中,很多中小型企業也表示被迫參與“價格戰”,由于自身企業實力、規模程度等與大企業不可同日而語,結果往往是損失慘重。那么,在這場浩浩蕩蕩的行業“價格戰”中,獲利的究竟是誰?難道是那些led顯示屏龍頭企業嗎?
龍頭企業動輒進行50%的大幅降價,似乎會給那些以低價占據中低端市場的顯示屏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使他們的價格將不再占優勢,而且S3的產品品質則與他們并駕齊驅甚至更優。這一舉動,無疑是給那些二線的顯示屏企業重重一擊,然而艾比森的降價并非是惡意打壓競爭對手。
對此,LED龍頭企業也紛紛站出來“伸冤”。LED行業企業眾多,“價格戰”打響后,企業都以降價來回應,龍頭企業也不得不降價來維護自身的市場,雖然這些行業大企具有品牌影響力,但他們的產品生產成本相對中小企業高,各方面的投資也相對較高,降價拼到最后大企業也只是維持低調保本的局面。
為了改變這種害人不利己的“價格戰”現象,企業開始尋求變革,關于這種變革LED行業人士各持兩種觀點,一種是部分業內人士提出,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從“價格戰”轉向“品牌戰”,往“價值戰”方面改變,例如,為了樹立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品牌聲譽和實力,通過并購整合、跨界轉型來拓寬市場范圍提升市場競爭力。關積珍表示低價競爭是長期保持下來的。企業應該以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創新來提升企業的影響力。另一種觀念則認為,進入2016年以來,我國led顯示屏逐漸有品牌不再提“性價比”,有分析師表示這意味著國內led顯示屏市場進入新階段,不再打價格戰。
雖然對于“價格戰”各方各持己見,但就目前常規的led顯示屏市場情況而言,價格戰還是余溫難去,難以逾越。
“價格戰”轉向“品牌戰”是行業發展的新契機嗎?
LED企業的競爭方式多種多樣,除去價格戰,此外還有品牌競爭、質量競爭、服務競爭、產品品種競爭以及技術競爭等多種競爭方式,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謀求長遠發展,依賴“價格戰”是行不通的。
目前LED行業內的“價格戰”短期內對行業盈利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對led顯示屏行業而言,持續的“價格戰”只會透支led顯示屏行業的未來。企業要想避免“價格戰”首先就應該以身作則,做好產品才能立足于市場競爭之中,此外產品品質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這樣不論是對企業自身產品技術含量而言,還是塑造企業品牌而言都是極好的途徑。
但不可避免的是,“價格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決,除了企業自身要努力之外,整個行業也要紛紛響應,杜絕“價格戰”,樹立逐漸轉向“品牌戰”、“價值戰”的意識。產品品質是根本,企業品牌是方向,良好的“競合”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心之所向。
就如今LED行業的“競合”現狀來看,行業內倒閉,并購事件并非少見,看似行業不景氣,但是也是“競合”中必須歷經的一段過程。也許換個思維來看,led顯示屏行業正在破繭成蝶,過程雖痛苦,但是只要結果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那么led顯示屏行業的未來將會大不一樣,而良性的“競合”模式同樣也會促進企業間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LED產業正處在快速國際化的階段,企業間的競爭逐漸轉移到以品牌為主導,以戰略領先、技術創新、經營管理為基礎要素的綜合優勢競爭上。品牌競爭能力體現的是LED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直接關系到LED企業的利潤和未來的發展前途,因此,“價格戰”轉向“品牌戰”將會是LED行業摒除降價詬病向前發展的良好契機。
從“價格戰”走向“品牌戰”,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LED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來源:慧聰LED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