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十三五計劃的提出,制造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中國制造”的洗牌轉型,成為這一發展的主流。曾經,“中國制造”就意味著低廉、劣質;可是,如今在全球,“中國制造”儼然成為了品質的保證,創新的高端產品。
同時,國際的制造大環境又在不斷地形成,沖擊著中國制造。如“印度制造”,自其提出以來,就引發了各種的熱議。盡管“印度制造”實施一年多所取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是,無法否定的是,其充裕人力資源、低成本及廣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已經吸引了手機制造商紛紛投資設廠,甚至有把中國部分生產基地往印度傾斜。
而LED企業在這制造的大環境中,又該如何有所為,如何在這個制造大潮中雄心奮起,走出自己的制造之路?
培養人才 攻克短板桎梏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在21世界的企業中,產業發展,人才為先。尤其是像LED這樣的高速發展的科技制造業,已經面臨了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的紅海,一部分重點企業通過戰略轉型,通過并購、合作、跨界等謀求拓展新的發展渠道;一部分企業則走進了發展的死胡同,規模停滯不前或越做越小,最終紛紛倒下、黯然退出。
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是一個技術創新的快速途徑。企業的研發要想獲得長足的創新發展,必須是“走出去”, 而與大學、研究院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的發展模式是重要的“出走”途徑。許多企業與科研院校建立研發基地,是因為這些學術領域有著行業更多、更新的先進理論成果,而院校的研究,因為有著更深厚的理論支撐其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指導性,這能快速地促進新產品的誕生。另一方面,與院校合作還能在專業人才的選擇和獲取中取得優勢,畢竟目前國內大專院校相應的對口專業設置才剛剛起步,LED人才暫時還無法由院校批量培養,專業的人才成為企業眾搶的目標。
企業通過走出去謀求發展,可是也不能忽視了企業人才體系的培養。攘外必先安內依然適用于企業的發展。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企業崛起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培養高素質的全面人才是LED企業實現“百年企業,千億市值”的重要抓手。既然LED行業都面臨了人才的匱乏,企業就需要自己培養人才,不斷提升現有人力的行業水平、職業技能及研創能力,將他們打造成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并建立起人才對企業的認同和信仰,打造鐵打的鐵打的營盤,這樣企業才能有不斷創新的原動力,才能實現新工藝新技術上的突破,才能以差異化在市場中制勝。
創新驅動,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甚至有用“創新則興,不創新則亡”來形容創新在企業發展的作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管理大師熊皮特說過,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企業組織形式的改善和廣利效率的提高,從而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由于LED的準入門檻較低,不少企業都紛紛邁入這個行業。甚至不少企業存在賺快錢的思想,謀求短暫發展就能獲取所需的利潤,從而降價、低價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為了成本最低化,行業內抄襲、COPY之風大為盛行,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也陷入了發展的紅海中。
縱觀國內外大企業,創新的投入力度和所占利潤比都是排在公司發展布局的前列。就如國內顯示領域的領先企業——京東方,僅2015年研發投入高達33.2億元,比2014年同比增長34%。足額的研發投入,常年累月的技術堅守,也給京東方帶來了巨大的實際成果。2015年,京東方新增專利申請6156項,目前可使用專利超過40000件。
筆者看來,無論怎樣規模的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唯有去同存異,用創新產品、品質的提升、口碑的塑造去占據市場,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占據市場的制高點。而創新則是其致勝的利劍之一,依靠創新累積起來的技術和產品才是企業決勝的法寶,才是參與商業競爭的制勝武器;靠抄襲、剽竊帶來的一時收益永遠只是曇花一現。創新的根基打牢固,才能有底氣、有魄力叫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