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人民日報繼5月31日之后,30天內罕見再談“最低價中標”問題。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就產品購銷領域存在的“低價中標”提問,詢問將采取哪些措施有效遏制這類現象?國家發(fā)改委主任何立峰回應時,詳細分析了“低價中標”現象的成因。
此次,作為國家權威媒體——《人民日報》對“最低價中標”問題的重視也表明:當前濫用、不當使用“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的問題已引起政府高層領導重視,惡意低價競爭現象有望得到遏制。
同樣的,led顯示屏工程質量問題也是長期以來困擾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一大阻礙,尤其是近年來隨著LED顯示產品利潤的下降,相對的工程項目的利潤也普遍下降,不乏出現為了謀取利潤而犧牲質量的不良商家,而在此基礎之上,“最低價中標”的招標制度更是成為滋生劣質工程項目的“溫床”。
“公平競標”、“確保工程安全”也是led顯示屏行業(yè)一直都在強調的事情,然而一而再發(fā)生的安全事故,小則黑屏、花屏等問題不斷,大到倒塌、起火等事故頻發(fā),每每有led顯示屏工程質量問題發(fā)生,使得整個行業(yè)屢屢蒙羞的同時也在給業(yè)內人士敲響警鐘:“最低價中標”原則一天不變,行業(yè)就很難有什么工匠精神,更不要說什么中國品牌!
“低價競標”容易導致優(yōu)汰劣勝,埋下安全隱患,并起打擊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招標法明明要求價格不能低于成本,為啥會有人虧本競標?“因為很少有人去核算項目的具體合理成本”, 一位業(yè)內人士解釋道。
試想一下,當項目成本高于項目中標價格,中標企業(yè)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排除極個別抱著“貼錢”打廣告、做市場的現象,無外乎是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同時把“低價中標”放大到整個產業(yè)來看,不只是危害終端屏企,對整個產業(yè)鏈都危害極大,低價中標的屏企要利潤,其上游供應商也要利潤,一層層下來,產品的成本和質量誰來保障?
“打個比方,成本就需要8000元,可中標價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結果往往是造假的勝利,做優(yōu)的出局”。
另一方面,“最低價中標”對于堅持創(chuàng)新的屏企很不利。一般來講,創(chuàng)新型屏企的研發(fā)費用高,定價自然就高,盡管最終效果好,但是在招投標上非常吃虧。因為“最低價中標”很少考慮投標企業(yè)的產品質量,更不會去考慮技術水平如何。這樣的招標制度,怎么能有轉型升級?又如何鼓勵企業(yè)投入創(chuàng)新?
今年3月,西安地鐵爆出“電纜門”事件,劣質電纜竟然在多地地鐵投標中暢行無阻。多方面信息顯示,這起慘劇無疑就是“低價中標”的產物。
而就在今年4月份,錦州市元都酒店戶外led顯示屏起火事件,也再次打臉led顯示屏行業(yè),據了解,該顯示項目于今年3月30日竣工,事故發(fā)生距離項目竣工僅僅十天時間,究其原因,與質量安全脫不了干系。
然而面對目前市場上“低價競爭”的猖獗現象,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我國市場質量監(jiān)管的缺失,從招標到中標,從施工到竣工,我國質量安全監(jiān)管體系可謂全覆蓋。但依然有一些偽劣產品能“一路暢通”,這往往與執(zhí)法不嚴或懲處力度較低有關。因此,綜合來看當前除了LED屏企自身約束之外,要擊敗“低價競標”造成的惡劣影響更重要是需要國家層面相關政策干預,修改“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只是開始,其后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才是關鍵。
(來源:LED顯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