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編輯:清風 [ 2016-7-7 15:39:10 ] 文章來源:LED大屏網
LED顯示屏
 |
|
內容導航:
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在于創新
毋庸置疑,誰能更好地把握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遇,誰將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對于世界各國而言,都是同樣的道理。問題在于,不同國家能夠把握住的機遇數有限、不同國家把握同一機遇的程度也會存在差異。那么,作為經歷了改革開放后經濟持續快速成長、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當今中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這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呢?
李東紅表示,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創新是根本出路,要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等驅動社會各部門邁上新臺階,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如此共識的落地呢?以創新去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的內在邏輯和具體戰略路徑又該是什么呢?李東紅稱,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條件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優勢。立足自身的優勢去選擇適宜的創新戰略,是把握歷史機遇的重要邏輯起點。
首先,要發揮我國工業部門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和我國市場需求容量大、層次多這兩大明顯優勢,尋找技術革新的多點突破和整個工業體系的創新。
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部門體系,且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非常雄厚的基礎,這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所無可比擬的。而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一個顯著特征,恰恰在于多個領域先進技術的集中爆發。因此,從供給側的視角出發,我國完全擁有在如下兩個層面實現創新突破的基礎:第一,不是在一個或者兩個領域,而是可能在多個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趕超;第二,不僅在于若干工業領域,更在于發揮整合優勢,實現整個工業體系的系統性創新。
另一方面,我國不僅人口總數居世界各國之首,且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增長。這兩大因素的疊加,使得我國在諸多產品與產業領域,都擁有全球最大的現實或潛在市場,特別是,龐大人口因收入增長所帶來的消費升級,使得許多領域的中高端市場規模已經變得非常可觀,不少領域存在著很大的供給缺口。由此,從需求側的視角出發,光是我國國內市場,就足以為眾多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提供充足的市場需求空間,且不說還有相當容量的潛在國際市場。同時,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非均衡性,這使得我國能夠為許多產業的低、中、高全線產品同時提供大量的市場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技術進步的連續性提供了市場需求上的保障。那些原本在中低端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完全有可能實現螺旋式上升,在滿足現有市場需求中獲得資本與技術的積累、在以此為基礎滿足更為高端的需求中獲得技術進步,如此不斷向高端攀升。
其次,要發揮我國“全國一盤棋”、資源動員與整合能力強的優勢,集中優勢資源尋求多點與工業體系的創新突破。
相對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有自己的制度與體制優勢,能夠在清晰的頂層設計指引下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實現全國上下高效率地圍繞共同目標大力推進具體工作。為此,在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我們要努力把這一層面優勢發揮出來,立足關鍵技術突破進行頂層設計,并以此統籌、引導相關工作,建立各類資源集聚、發揮最大效用和獲得必要回報的長效機制,引導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金、人才等實現大規模局部集聚,這將有助于我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若干技術領域快速地、更好地實現趕超和引領。
從這一視角出發,多點突破與工業體系的創新,不是要遍地開花和工業體系的每個細小領域都去尋求顛覆性的變革,撒胡椒面式的做法終究是無法實現創新突破的。我們的多點突破,需要特別強調將創新資源的投入集中起來,聚焦于部分領域,要緊緊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能夠發揮我國工業基礎優勢及市場優勢的若干關鍵技術領域,尋求核心技術開發及其應用的歷史性突破。而工業體系的創新突破,更多地強調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各環節、各部門的強力支撐與高效協同機制。因此,選擇性地在若干關鍵技術、關鍵路徑、關鍵環節等取得歷史性的創新突破,是我們的戰略選擇。這就要求,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以及后續的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都要點面結合,在關注全面發展的同時,尤其要尋求在關鍵點上的突破。
再次,要發揮我國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文化優勢,在兼收并蓄中搶占創新制高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動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我國各行各業,均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虛心向全球范圍內的領先者學習,并把從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結合中國的市場需求進行再創新,從而實現了在包括軌道交通、電信設備等多個領域的彎道超車。我們崇尚拼搏精神和忘我工作,常常是以更多、更長時間的人力投入和鉆研,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攻關突破。這些是過往我國取得輝煌建設成就的重要支撐力量,也已經成為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東紅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個高度開放與共享的時代,將是一個世界各國在創新領域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時代。在集中優勢力量,主要借助自身力量尋求技術創新突破的同時,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全球范圍的新發展,及時跟蹤其他國家的技術變革進展,快速學習并將其融入我們的知識體系之中;需要大規模引進優秀人才,集聚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國的高端人才服務于我國的創新工作;需要搭建我國企業與國內外各類企業等組織的合作平臺,在合作創新、共享創新成果中尋求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
(來源:經濟參考報)
頁碼:
上一頁
1
2
3
文章來源:LED大屏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LED顯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