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最佳路線、輕松找車位、對駕駛員的行為進行矯正,甚至補全交警警力缺口……此間在杭州召開的“2017·杭州云棲大會”上展示了一批以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智慧交通科技,這些技術正在成為解決城市擁堵難題的法寶。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提速、汽車數量的爆炸式增長,城市擁堵問題日益嚴重。與此相伴的是頻繁的交通事故、噪聲和空氣污染,使城市承載能力與社會運行效率受到了嚴峻挑戰。在物聯網、大數據、電子支付等創新科技的帶動下,中國各大城市正掀起了一場智慧交通革命。
近日,交通部發布關于印發《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行動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旨在推動企業為主體的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互聯網+”便捷交通發展。除此之外,北京、廣州等城市,紛紛提出鼓勵發展“共享停車”模式;深圳推出15個智慧立體停車場試點,并計劃在45處停車矛盾突出地點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庫;長沙提出到2018年底,市內40%-50%的小區將建有共享車位……
業內人士表示,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面改造城市傳統停車軟硬件設施,為城市交通裝上智慧大腦,是解決城市擁堵頑疾的關鍵所在。而隨著人們對交通優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智慧交通在未來的市場空間巨大。據GrandViewResearch2016年的數據統計,智慧交通的市場規模到2020年將達到386.8億美元。
停車難面臨多種“并發癥”
近年來,城市汽車保有量的急劇暴增,不僅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紛紛淪為“堵城”,停車難問題十分突出。一方面,車位資源增長速度跟不上城市汽車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城市車位資源錯位浪費也十分嚴重。
據統計,目前國內停車場的平均車位利用率僅為30%,越大型的停車場利用率則越低。白天,城市中心商場寫字樓停車“一位難求”,而周邊小區車位空置率卻高達80%以上,晚上則相反。
隨著停車位供需矛盾異常突出,部分單位或個人違規利用公共道路,設立無資質停車場進行亂收費,尤其是在景區周邊采取游擊收費方式,隨口要價,強行收費;還有個別停車場擅自擴大收費范圍,對施劃線以外的停放車輛進行收費,引發矛盾;另外,因停車難加劇看病難、看病貴的投訴量也不斷增加。停車難正面臨著多種社會“并發癥”。
實踐證明,盤活現有車位資源,可極大緩解城市停車難的困境。共享停車能夠幫助車主就近快速找到車位,將車位利用率提升60-90%以上。 目前,不少城市已經將智慧路側停車和共享停車納入城市交通規劃當中,未來幾年,隨著智慧交通的落地,各大城市交通狀況將會有明顯的改觀。
智慧停車孕育千億藍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從2015年中國智慧停車元年算起,全國已有超過200家企業研發了各種智慧停車APP。一些領先公司也得到了資本的青睞,風投和市值都凸顯了這個行業具有極強的市場潛力。
5000萬的停車位缺口,是中國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數十萬億的產業估值,則孕育著城市投資的巨大商機。近年來,國家政策不斷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智能停車設施,設備銷售、車場建設、政府購買服務、停車場管理運營以及停車后服務等,都是投資者和創業者的關注熱點,智能停車場、路側停車、立體停車和共享停車,則是投資建設的主要方向。
2015年,國家發改委率先公布了《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大力推動智慧停車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這一政策撬動了智慧停車行業上千億的市場規模。
不過,目前智慧停車APP的發展并不順利,各自為陣、互不兼容就是其中的痛點之一,目前還沒有一款可以全國通用的停車APP。除此之外,當前妨害車庫智能化管理的客觀因素是我國大中小城市大多數車庫產權分散、容量偏小,給智能化改造帶來影響,而產權問題又導致一些車庫對外開放的積極性不高。
業內人士表示,城市智慧停車是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參與。其中,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智慧停車首先要解決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對稱的問題。城市停車難問題最終需要從存量上入手解決。
人工智能將加速城市交通智慧化
在公交站苦苦等待久未到站的公交車,被堵在路上,想調頭選擇另一條道路,卻不知道是否同樣塞車?車輛事故造成道路擁堵不堪,交警部分怎么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安排警力處置……而此時司機打開電臺、交通app查詢擁堵情況,乘客打開掌上公交了解實時詳情,交警使用警務提醒系統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置。
“互聯網+”時代,智慧交通系統正在保障交通出行順利有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通過對大數據實時監測與分析,提供給用戶及時的道路路況、公交車車軌跡等重要信息,對此類交通信息等的掌控、整合、利用,不僅促進了城市交通的順達通暢,更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讓人們輕松掌握和解決多種出行問題。
智慧交通用大數據護航智能化交通建設。平臺連接著覆蓋全域的多處前端設備、視頻檢測系統、運輸公司GPS和車輛、駕駛員大數據庫,系統通過對前端設備獲取的路況信息進行適時統計分析,發現擁堵及時提醒,值班民警就可以及時通過交通誘導牌、手機短信等方式發布交通信息,引導駕駛人改變出行路線。
在車聯網技術中,可感知疲勞駕駛的車載視覺系統和傳感器、車道偏離警示系統等,對防止司機疲勞駕駛、超速逆道行駛效果明顯;車距監控、車道偏移預警、前碰撞預警、后追尾預警等安全系統同樣可以降低事故發生;還有就是實用的導航終端,能確保行車一路安全。
如遇突發警情或惡劣天氣,智慧交通平臺可以遠程遙控勸導站、卡口的攔車檔桿自動關閉或開啟,實施快速封堵;通過遠程遙控信號燈調整路口車輛通行狀態,從而達到限制嫌疑車輛通行或者確保救援車輛一路暢通無阻的目的。同時根據地圖上形成的標注,可以快速查詢周邊設備和警力,通過對講機、警務通、手機將指令第一時間直接下達到最近的執勤民警,就近調集周邊警力完成快速、精準布控。
智慧出行,應技術先行
業內人士表示,應用互聯網實現智能交通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要通過先進感知監測系統和大數據平臺,打造智能化的交通基礎設施;其二是推動核心技術的研發應用。雖然人工智能為交通系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還是需要深入了解智能交通系統,不斷創新發展,使交通系統更加科學、完善。
技術是化解停車難題的關鍵手段,但城市內部“山頭林立”、數據彼此獨立,用戶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難以升級,停車也就難以真正“智慧”。諸多實踐表明,解決停車難,僅有一個城市級的智慧交通基礎架構還不夠,關鍵要有一個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相調適的智慧治理架構。
另外,城市智慧停車是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參與。其中,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200家企業研發各種智慧停車APP,但系統跑得通的寥寥無幾,提供城市智慧停車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深圳市人大常委經濟工委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迪蒙智慧交通CEO向雋認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對民眾加強引導教育,并通過技術化手段提高路側停車的使用效率,令其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消除民眾對因占用道路資源引發交通擁堵的顧慮。此外,智慧停車系統事關城市發展大計,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必須警惕一些“三無企業”(無資質、無技術、無安全保障)介入其中,否則將嚴重滯緩城市智慧交通的發展進程。
作為城市的“血脈”,交通既肩負著社會中人和物的運輸任務,也承載著每個穿梭其中的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過從最初的人(畜)力車、再到如今的汽車、新能源車的迭代,一座城市交通效率對于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影響極大,甚至決定了社會建設的發展形態。對于我國目前交通出行擁堵日益嚴重的現狀來說,“智慧交通”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