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兩天,一則“中國鋼筆大王之痛:曾經資產超7億,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報道在網絡流傳,劍指上海老品牌“英雄”的沒落。瞬間成為了網絡的熱話題,大家紛紛關注起了這個最偉大的民族品牌,記憶中曾經擁有一支英雄筆是無比驕傲自豪的事情,現在隨著網絡的突起,似乎越來越少能使用鋼筆這樣具有情懷的書寫工具了,而也似乎不曾看到英雄的容顏了。
探究英雄這一民族品牌的發展之路,一度風光無限,可是開始衰退卻源于3年前的“英雄”股權改革“試水”不成功,讓英雄金筆錯失了嘗試通過股權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機會,也就錯失了適應市場發展的良好機遇。
有行業研究人員探究,英雄的沒落并不是一個特例,是國企發展的映射。無論多少年的老字號、老品牌,如今的產權大都是國有或集體資產。而國有資產只有在流動中增值的理論誰都懂,但流動中的國資流失責任誰也擔不起。所以,寧可被動消失也不能主動流失似乎已成為老品牌重振最大的攔路虎。在專家看來,無論是老品牌還是新品牌,都是需要有一位懷揣激情和夢想的用心之人去經營的,甚至品牌的個性就是其人格的具象化體現,也就是品牌與其個人的名聲、價值取向、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人名與品牌形成品牌聯盟。
而筆者認為,重塑民族品牌輝煌之路,不甘沒落,品質和創新應該是重振旗鼓的頭炮。
品質是品牌發展的底氣所在。縱觀當下制造業市場,市場萎靡不振是共通的病癥,不少企業紛紛在這樣的市場中倒下,LED企業亦如此,一浪接一浪的倒閉和企業無不在痛苦著市場的蕭條,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鋼筆制造業中的派克、萬寶龍等品牌依然高居市場,甚至成為高端奢侈的代表,而LED企業仍有像雷曼、聯建、萬潤、茂碩等企業在市場中節節獲利,碩果累累。何解?不外乎是“品質”二字,“依靠產品質量,打造一流品牌”皆是品牌企業的格言。沒有品質打下的堅實基石,何來品牌一說;沒有品質的支撐,何來品牌的建立;沒有品質的堅不可摧,何來品牌的底氣。做企業的,就是做品質與品牌。品質是產品質量,是產品的實質與內涵。品牌是產品質量的外延與形象。光有品質,沒有品牌,好酒也怕巷子深。光有品牌,沒有品質,就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僅是痛苦難堪,更是流血傷身。因此,企業在大吹大擂品牌建設之時,應該沉下氣來認真審視企業的品質是否已經強大到足以可以幫助企業的發展了。如果連企業的生命線都沒有架構好,還能有更好的發展可言嗎?
創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泉。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企業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不用擔心好酒怕巷子深無人問津,企業也憑借品牌中斬獲豐富,可是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不少企業已經忘卻了曾經艱苦歲月,變得安于現狀、固步自封了。這無疑是把企業拖進了慢性死亡的道路上。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全球經濟的重新洗牌,我國已從“世界工廠”向“中國制造”的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在這過程中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和品牌。同時企業之戰不僅僅是國內的相爭,更是加入到了世界強林中激烈角逐。企業如何攜品牌而戰?創新是加足馬力奮戰一線的動力引擎。秉持創新精神,敢于沉下心認真做事,持續投入資源開拓創新,才能在未來煥發生機,獲得市場認可。創新是最具競爭力的因素,品牌要想做大做強,就要堅持不斷創新,認真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把握市場發展的脈絡。通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生產最優質的商品,將創新與品質實現完美融合,從而獲得最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