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日本制造就是質量好、耐用的象征,日本的匠人讓全世界折服;曾經,日本的制造業風光無限,全世界45%的拉鏈是日本吉田工業生產的YKK,90%的數碼相機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和66%的半導體原材料。然而,夏普被鴻海收購、鈴木汽車在16款車型燃效數據造假、高田安全氣囊在測試中數據被操控和篡改等,日本企業頻繁的業績下滑、撤退和丑聞時間,讓我們不禁疑問,匠人精神的日本制造就這樣衰落了嗎?而正從“制造”向“質造”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業也會步此后塵嗎?
一夕之間跌落神壇 兇手究竟是誰?
在德勤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可以看到日本只排在第四,而中國居于榜首。有專業研究日本經濟的機構表示,日本制造業跌落神壇,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危機意識,固步自封;二是企業僵化難創新;三是匠人精神指向品質過剩。
當前,日本的不少制造企業都對進一步發展數字化持消極態度,尤其是對物聯網的關鍵——軟件技術和IT人才的培養,此外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軟件使用不夠。同時日本制造企業之間合作不充分,工廠使用的制造設備通信標準繁多,沒有得到統一,需要跨越企業和行業壁壘。這就最終導致日本制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下滑。
過去,日本的制造業企業將某種技術或者品質發揚到極致創造出精品,F在,在全球方位內革命性技術突破的產業環境下,日本制造更多的是在已有產品和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更新,缺乏主動尋求新領域的突破性思維,很難適應成本競爭和現代市場要求。
匠人精神一直是日本制造的靈魂,成就了日本制造業的霸主地位,可是今天,匠人精神指向的就是品質過剩。匠人精神所塑造出來的產品質量實打實的是優品,可是在科技產品更新換代日新月異的當下,品質的優勢不再是明顯,僅有品質卻無法適應其衍生使用價值不斷更新的需求,造成了日本制造業現在面臨的囧境。
前車之鑒,中國LED企業啟示錄
一直以來,低價低質都是中國制造的“痛點”,就拿
led顯示屏而言,不少消費群體寧愿選擇價高的國外品牌而不是國內產品,盡管兩者都是中國制造,他們就是堅信外國的產品質量更加好的信念而選擇“出走”海外。隨著工業4.0的大環境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中國的制造業正在擺脫曾經的“低等帽”,由制造向質造的華麗轉身,正在努力躋身優質的世界之流;LED企業的質造之路也已開啟,不少企業由低價量大的低端發展模式轉變成質優量精的創新高端模式。日本制造業由盛轉衰的經歷,對于正振翅翱翔的中國LED企業而言,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如何能在中國品牌之路上愈發堅挺、保持不衰的發展,是企業所需要深思的。
匠人精神必不可少。日本制造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其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盡管日本制造業衰退,但是匠人精神卻無法抹掉和被否定。日本制造現在面臨的是匠人精神下的品質過剩,而我們面臨的卻是匠人精神的缺失。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從零起步發展起來的,從無到有,特別是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首先考慮的第一步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生存。生存是第一步,第二部才在生存上求發展。因而,造成了行業浮躁甚至雜亂無章。在企業還沒有完成積累的階段時,LED行業已經處在瘋狂擴張階段,大量資本進入了市場,為了產生效益,相互競爭,從一開始的產品技術競爭,到成本競爭,炒概念炒新技術,但事實是,所有的東西都忘記了最基本的根基——品質,舍本逐利的病態對于LED企業而言無疑是慢性自殺行為。因而,當前,LED企業需要的正是樹立自己質造的匠人精神,這也正是國家提出的工匠精神。只有對產品永遠有著百分之一的固執追求,才能出精品,才能在國內外市場上流光溢彩。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大國日本嘗到了創新碩果后已經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慢慢地由盛及衰,最終為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品牌抹黑、甚至丟失了品牌。對于同質化嚴重、復制風氣盛行當道的LED企業而言,僅憑復制而無創新又怎么能夠在發展之路上走闊走遠呢?對于LED企業而言,廉價成本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微乎其微,如何能制敵取勝,求新求變,創新創造為制勝真理。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用“創新則興,不創新則亡”來形容創新在企業發展的作用一點都不為過。LED企業不僅僅要創新而且要提速創新,跑在行業發展前頭。我國LED企業大多都從裝配開始做起,雖然很快占領了市場,但是核心技術卻被重視不夠,這也是為什么老是說“大而不強”,其實深層原因就是急于賺錢,沒有將更多精力放到核心技術研發上面。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實現大而強、精而壯,創新必須是放在企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不是單一的創新,而應是貫穿整個企業的復合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工作創新,只有不斷創新創造,才能給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有活力才能有動力前行,企業的前行之路才能有信念支撐,力量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