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國民手里的錢越來越多,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國外的產品認同感比國產的產品要高很多,以致國外紛紛涌現了中國資金席卷市場。去年春節,中國大媽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狂潮,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其中僅僅是國人崇洋媚外的心態在作祟?又或是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國人購買力太強大,強到如此“任性”?甚至是國外產品來自中國出產,也能被中國購物軍哄搶一番。
這無疑戳中了我們生產企業的痛點,我們產品連朝夕相伴的自己人都無法留住,只能遠望國外企業瓜分了我們的消費群體。
探窺消費者的心里,購買產品,就是希望能與預期和需求所相一致,有一個好品質的產品獲得舒心的滿足,而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似乎就是質量的保證,尤其是中高端的產品,這些國家的都已被消費者自主歸類成優品。而對于國內的產品,太多的粗制濫造充斥著市場,似乎總有著不放心的因素,物美不價廉,價廉不物美。
如何扭轉國產品牌的尷尬境地,實現中國制造最后一公里——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首要的,是我們國內企業要有著 “工匠精神”。為何海外的產品能長盛不衰,支撐起這品牌的是他們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極致追求。
國內的企業并不缺少追求,眾多企業加大研發、積極創新,然而不少企業對于產品品質,從59%提高到90%就已經滿足了,再達到99%,已經是可以坐收成果、品味利潤的時候了。可是對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外企業而言,對產品的追求永不停止,達到了99%,就往99.99%上去追求,在他們眼中,從60%提高到99%,和從99%提高到99.99%是同一個概念,永遠有著0.1%的極致追求。正是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最終沉淀下來的是產品的國家品牌。
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而這粗制濫造恰恰在不少行業仍大行其道;為了獲得即時利益帶來的快感,不少國內企業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為什么搞不好?其中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雖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長此以往,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將不僅僅使中國的企業斷喪失國內的消費群體,也會在特別注重品質的海外市場舉步維艱。
我們缺失的不是廣闊的市場,而是精益求精的追求,差不多的理論早就應該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