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目前石墨烯研究和應用開發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最近幾年中國石墨烯的發展舉世矚目。數據顯示,在所有國家中,中國申請的石墨烯專利數量最多,已超過2200項,占全世界的1/3。各級政府對石墨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科研機構、研發和應用企業協同創新的官產學研合作對接機制。中國目前已經走在了石墨烯產業化的前列,涌現出了一大批石墨烯相關企業,產業方向集中在石墨烯的制備以及儲能、觸摸屏和涂層等幾個應用領域。
技術標準是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紐帶和催化劑。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逐步提升,標準化工作經過20多年努力,也取得了飛躍。
專家建議,在石墨烯產業發展政策導向上,有效發揮技術標準的兜底、引領與事后監督作用,完善技術標準制修訂與創新驅動戰略的良性互動機制。
然而,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一些新興產業面臨技術標準更新慢、制定難等諸多問題,制約了一些行業發展及其市場應用。更有甚者,利用秘書處的身份,使得起草標準成了一項可以操縱并牟利的生意。
新興產業面臨標準制定難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標準體系建設則將成為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不過分析當前標準發展狀況發現,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我國標準體系建設仍存在明顯不足和軟肋。尤其是在新興產業領域,標準申報周期過長、標準制定難度大、生搬硬套傳統行業標準等問題屢見不鮮。統計顯示,目前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5%,與我國經濟總量第二、貿易總量第一的全球經濟地位不相稱。
“國標需要三至五年時間,省標是兩年,地標是一年。較之而言,新興技術發展太快,一年一變。三年標準出來之后,技術可能就過時了,很多標準趕不上需求的速度。”在南方一家以基因組科學研究著稱的企業內,企業質量管理部總監反映,對于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的新興產業領域而言,標準申報周期太長。
此外,一些標準制定主導部門的理念難以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的趨勢,存在生搬硬套傳統行業中技術標準管理方式的現象,陷入“一味強調企業規模”的誤區。以石墨烯行業為例,一家具有全球領先技術并布局了相應專利的企業,在參與國家石墨烯標準過程中,卻因公司規模太小、資金量小被拒之門外。在該公司總裁看來,標準成了新技術向傳統勢力妥協的產物,為什么被拒之門外就是因為企業無法向標委會的秘書處繳納可觀的費用。
石墨烯標準滯后卻成牟利手段
多位業內及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人士認為,部分中國的標準起草已成為部分機構的牟利工具。目前標準立項存在隨意性較大的現狀,“上或不上某個標準,大多數是由幾個頭頭或秘書長說了算。”
“如果我們想參與制定這個標準,就需要向納米材料分委會繳納數萬元左右的費用,最終在標準出臺時,我們單位甚至我個人的名字就可以出現在起草單位、起草人的行列。”一位石墨烯行業單位負責人說:“標準起草署名已經成了一項收費的生意,納米材料分委會戴姓秘書長明確表示參與標準繳納一定費用即可在標準上加署名,約十萬,而且交的錢越多排名就可以越靠前。”
實際上,中國的標準起草人署名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即與績效評估緊密相連,也曾起到積極作用,但發展至今,業已逐漸呈現弊大于利的諸多社會問題,亦隨之出現了大量空洞甚至“垃圾”標準。
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王忠敏撰文“垃圾”標準現象,他在《突破標準起草人署名誤區》一文中曾引述過親身發生過的一件事。
“2010年某月,為了推進研究領域建設,我曾經親自逐一聽取某個單位全體人員的述職報告。其中一名剛參加工作不足三年的大學本科生的述職使我吃驚,這位同志在短短時間內竟然成了十多項國家標準的起草者,其中大部分還是第一起草人!當然不應該懷疑年輕人的工作熱情,可是這樣搞出來的標準有用嗎?為此,我責成有關同志對院內三年來起草制定并經上級機關批準發布的國家標準做了一次系統分析,看看有沒有我所說的‘垃圾’標準,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堂堂的國家級專業標準化研究單位是如此,其他地方的狀況就更可想而知了。”而這位本科生利用的就是其擔任某標準委員會秘書的權力,喧賓奪主,把服務行業的工作變成了自己牟取名分的工具。標準演變成了快速牟取錢財和名分的手段。
國家標準館陳云鵬、汪濱曾在《關于我國標準起草人署名的歷史探佚及現狀研究》一文中寫道:“標準起草單位和起草人署名會帶來權利尋租的弊端。”
而企業之所以愿意出錢參與標準制定,多數出于署名的誘惑。
一位東部省份石墨烯業內人士說:“起草單位署名可以擴大企業影響力,如果國家標準中總出現競爭對手的名字,自己不是顯得很‘跌糞’嗎?我們已經和納米材料分委會秘書處掛靠單位某冶金研究院正式簽署了合同并繳納了數萬的費用,秘書長承諾能確保署名。具體的標準編制工作我們也不用具體參與,就可以擴大影響力,就當贊助費吧。”
在2016年青島的中國石墨烯創新大會上,某參會企業說:“石墨烯標準的制定,已然成為某些人用來牟利和成名的工具。不利于發揮行業內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主體作用。”
不當被動“守夜人”
專家建議,針對石墨烯等新興產業面臨的標準制定難題,要抓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機遇期,敢于并善于在具有技術優勢的領域創造自己的標準。政府的工作重點轉向制定標準、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和支持創新等。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標準體系建設中有一些問題需引起重視。第一,標準服務專業化能力有待提高。創新型小微企業對標準信息需求量明顯增強,現有標準信息資源無法滿足需求。第二,企業作為標準化工作的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過分強調秘書處的權威,使得起草標準成了牟利的手段。第三,標準化人才缺乏。第四,加強標準化法規宣貫。標準化法規滯后,新興產業標準參與起草單位對法規不了解,使得秘書處有了牟利的機會。現有的標準化法規為1989年頒布,距今已近30年未更新,導致標準立項難、周期長、更新慢,社會參與程度低等老問題仍然突出,標準化改革中推廣團體標準亦缺乏法律依據。
專家建議,針對石墨烯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面臨的標準制定難題,政府不能只當被動“守夜人”,要抓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機遇期,敢于并善于在具有技術優勢的領域創造自己的標準。下一步,政府的工作重點需要從過去沖在第一線招商引資、擴大投資,轉向制定標準、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和支持創新等。
一是要發揮標準“為創新劃定底線”的作用。對于新興產業、市場前景好的領域,往往會引來資本一哄而上。因此,需要盡早制定技術標準,設置必要的技術門檻,引導科技創新健康發展。同時,要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通過制定超前標準,引導和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此外,應提高新興產業領域標準的更新速度,確保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形成良性的互動支撐機制,避免因標準僵化限制了創新。
二是對于還沒有形成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新興產業,堅持放管結合、加強監管、規范發展,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制定機構,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