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物聯網的熱潮持續(xù)升溫,作為物聯網領導者,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Ericsson Consumer Lab)發(fā)布了“可穿戴技術與物聯網報告”,此次的調查橫跨歐美以及亞洲等五大市場(美國、英國、中國、韓國以及巴西),共 5,000 名智能手機用戶,他們的年齡分布在 15 至 65 歲,而其中有 2,500 名為穿戴設備的使用者,研究結果代表了全球 2.8 億智能手機使用者的觀點。
報告指出,3/5的智能手機用戶表示可穿戴設備能夠作用于醫(yī)療保健以外的其他領域,尤其是緊急按鈕及定位器等與人身和財產安全相關的終端,最有可能成為可穿戴技術發(fā)力的領域。
通過對五大市場的調研,發(fā)現最迫切需要可穿戴技術的五大領域包括(對可穿戴技術感興趣并希望購買該項技術的受訪者百分比):
可穿戴市場將在2020年之后迎來鼎盛期
在受訪市場,2015年購買可穿戴設備的智能手機用戶翻了一番。但消費者預計當前的可穿戴設備進入主流市場至少還需一年時間。
2020年以后,個人安全終端和智能服裝等更加豐富的可穿戴設備將陸續(xù)進入主流市場,屆時,可穿戴市場將會迎來鼎盛期。1/3的智能手機用戶認為他們在2020年以后至少會使用5個聯網的可穿戴設備。
在中國,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期望也變得更高。研究表明,約10%以上的中國可穿戴設備新用戶表示,目前的可穿戴設備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
原因之一是可穿戴設備往往需要配合手機等其他可聯網終端使用,不能獨立運作。更多用戶期望可穿戴設備具有如Wi-Fi或蜂窩等形式的獨立連接。現有可穿戴設備的中國用戶更傾向內置蜂窩連接的比例是非現有用戶的三倍。
可穿戴設備將使智能手機淪為簡單的通信工具
智能手機現已深深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想象如果離開它們未來將怎樣生活。但有2/5(43%)的智能手機用戶預計可穿戴設備將會替代智能手機,雖然尚需時日,但趨勢已定。
隨著可穿戴設備在聯網等方面不斷提高智能性與獨立性,智能手機的優(yōu)勢將日漸式微。38%的智能手機用戶指出他們將在未來5年內使用可穿戴設備履行智能手機的大部分功能,而被訪的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中,有半數的人認同該觀點。
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消費者洞察專家Jasmeet Singh Sethi表示:“智能手機的弱勢化趨勢現已初現端倪,目前有40%的智能手表用戶已經開始減少對智能手機的使用。”
可穿戴技術推動人們真正擁抱互聯網
可穿戴技術還能加快數字與物理世界的融合速度,推動人們真正擁抱物聯網世界。雖然消費者相信可穿戴技術能幫他們與周圍的物體展開互動,但不一定只通過終端進行。
60%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5年中,可吸收的藥丸及芯片將被普遍植入皮下,不僅可以用于跟蹤關鍵的健康數據,而且還能用于開門、交易驗證和身份驗證以及對象控制等活動。
目前已有25%的智能手表用戶使用他們的智能手表在家里遠程控制其他數字終端,30%的用戶已經開始使用智能手表的語音搜索功能。
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東北亞區(qū)總監(jiān)徐曉莉表示:“在中國,用戶對可穿戴設備表現出的熱情和期望與日俱增。未來,消費者將同時穿戴多種終端設備;40%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在2020年以后將同時擁有超過5種的可穿戴終端,并且他們期望這些終端能夠以無縫、安全的方式實現聯網、與周圍世界進行交互并接收有意義的數據和洞察,因此無線網絡和業(yè)務模式也需要不斷發(fā)展,才能符合未來的要求。”
愛立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zhàn)略官Rima Qureshi解釋道:“隨著設備成本的下降以及創(chuàng)新性應用的涌現,物聯網現在正在加速發(fā)展。從2020年起,5G網絡的商業(yè)部署將為物聯網提供關鍵功能,例如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和連接更多設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