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圳現企業搬遷潮流 用工難
由于物價上漲,工資上漲,受土地廠房租金過高、員工工資上漲過快、原材料成本劇增,消防安全天天查,還限制車牌等因素使企業成本上升,以及內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有相當一批企業現工廠搬遷外撤潮流,往深圳周邊、內地的東莞惠州偏遠地方搬遷。這些企業為了能生存下去只好外撤減少開支縮小規模。
原深圳市市長許勤在2016年的一次講話中說,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1.5萬代表什么?單就寶安西鄉范圍來看,這幾年確實有很多企業外撤。廠房改造寫字樓的也很多。為了生存深圳已不在適合我們普通企業能承受范圍了。看來深圳要成為第二個香港的時代來臨。
最近調研組也注意到了一個新的現象,前幾年政府主導開展的轉移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外遷的企業大多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業;而如今深圳外遷的制造業大多數是先進制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比如,2014年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產線搬遷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產業園區。這些大企業都紛紛撤出深圳影響是非常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搬遷
有數據顯示稱,遷走的不僅是一個大型企業,更是一個產業鏈的遷移,很多上下游配套的企業也隨之遷走,很多小企業是有附帶關系的。這對深圳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極為不利。甚至由于外遷的企業眾多,如南山區的一些工業園已變身為文化創意園。與此同時,深圳周邊城市東莞惠州正在加快吸納深圳企業落戶,“深圳總部、研發”+“東莞、惠州生產制造”的模式已是很多公司的常態。
深中通道獲國家發改委立項后,據中山市發改局統計,近3年已接納230多家深圳企業落地中山;江門市工商部門統計,已有198家深圳企業在江門投資,設立企業法人共166戶,注冊資本300.2億元,都撤出深圳是為什么呢?同時數據報告稱,深圳企業在江門設立的分支機構達225戶。報告稱,洲明科技董事長林洺峰說,其所在的LED行業已經有近1/3的企業遷離深圳。億和精密董事長張耀華表示,其企業總部不會遷離深圳,但由于擴大產能和占領市場需要,也已將生產產能轉移至內地。
大小企業認為,目前二三產業的比例已經接近臨界點,制造業不能再退。否則企業沒法生存。造成眾多企業搬遷外撤的勢態,會造成產業空心化過快化;深圳的定位是創新型城市打造第二個香港的城市,但創新一定要有制造業的支撐,否則創新容易成為無本之木。馬上107國道成第二條深南大道到時企業該何去何從?企業生存是留,還是撤?
(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