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2017年,對于LED行業來說,是市場回暖的一年,相繼出爐的企業半年報正在不斷刷新歷史數據。隨著龍頭企業的不斷擴產、兼并購,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趨勢愈加明顯;但一方面,大批中小型企業已經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芯片行業作為我國LED產業的重頭,在經過多年的洗牌和沉淀后,已經形成了以三安光電、華燦光電、澳洋順昌、乾照光電等幾大芯片廠商為主的供應鏈。在2016年LED產業回暖和市場需求上升的帶動下,晶電、三安等芯片廠商相繼漲價,帶領LED產業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漲價潮”。
龍頭引領,行業“寡頭”格局形成
當前,在芯片巨頭持續擴產的拉動下,行業規模優勢已逐漸形成,尤其是在產業鏈的上游芯片,逐漸走向寡頭壟斷。海外(韓、日、臺)產能在慢慢收緊。大陸方面,三安以30%左右的市場份額領跑行業。華燦和澳洋順昌通過與下游封裝大廠木林森的合作,也在大舉擴張。從行業規模來看,三安、華燦、澳洋順昌、晶電占據前幾位。
同時,行業的集中度也在不斷提升。2016年前十大LED芯片廠商在整體的市場中占據了77%的份額,營收規模107億元,同比成長15%。其中,三安、晶電、華燦這前三大廠商市占率為50%,尤其是三安處于一家獨大的局面,占據了近三成的市占率。
不久前,三安在高層電話會議上表示,在景氣面上,三安光電將從8月開始以每個月10臺MOCVD的速度投放新產能,在需求面有新應用激勵,三安光電稱未來1~2年LED價格穩定。同時,受益行業集中度提升和供需拐點,公司半年報表現亮眼,憑借規模、原材料成本、技術專利、產品渠道等多方面優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擴產領跑冠軍賽道,業績有望繼續超預期。
有分析指出,大陸LED上游芯片公司目前基本走向寡頭壟斷,到2017年底,三安光電+華燦光電兩家的芯片份額將達到70%,大致比例為三安40%、華燦30%,這個市場已經沒有新進入者了,老的小的廠商因為成本原因會很快全部淘汰,以后這個市場就是幾家大廠在玩了,按規模來看就是三安、華燦、澳洋順昌。
另謀出路,芯片廠也在轉型
進入到2017年,LED產業集中程度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更加趨于理性,為避免與幾大芯片巨頭正面競爭,部分LED芯片企業開始邁向了不同的發展之路。
在紅黃光LED外延片及芯片領域,作為國內產量最大的企業之一,乾照光電是國內高亮度四元系紅黃光LED芯片產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具有深厚的技術儲備。LED芯片受益于下游顯示爆發。LED下游市場巨大,四元LED芯片主要由顯示帶動。紅黃光芯片是一塊利基市場,由于在照明、背光領域已經采用了藍光芯片配熒光粉的技術選擇。紅黃光更多的是用于顯示領域。同時受到小間距等新興市場的帶動,下游對于紅黃光芯片的需求將會進一步的提升。
臺灣LED芯片企業也在謀劃轉型。以晶電、光鋐、華上等為主的臺灣LED芯片企業邁向轉型之路,四元LED成為其轉型的方向之一。去年年底四元LED營收攀上空前新高紀錄,不僅稀釋藍光LED比重,也具有國際能見度,有助于廠商提高價格保護能力;晶電上季已拉抬至25~30%,如果本季四元LED維持高能見度,不排除繼續拉升;光鋐有50%以四元為主;華上則全數轉進四元LED。
此外,Micro LED也是各大臺系芯片企業的主攻方向。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可望成為新一代顯示技術,臺廠如LED廠晶電、隆達均積極投入,盼能加速商業化量產時程。臺工研院樂觀預估,2017年采用Micro LED大型公用顯示器就能亮相。
三安系
三安光電LED 芯片主業處于國內絕對龍頭,具備全部可見光和不可見光 LED芯片產品,公司技術能力及產品品質國內第一,已于臺灣晶電比肩,并逐步縮小與歐美產品差距。公司國內市占率約30%,預計公司2017年擴產33%,年底可達200萬片/月,預計營收規模將超越晶電,成為LED芯片國際龍頭。
公司持續通過投資、收購、合資等方式,在上游獲得藍寶石、氫氣、氮氣等芯片原材料自我供給能力;下游成立 LED照明、汽車應用等合資公司,打通下游銷售環節。通過上下游核心產業鏈布局,垂直整合帶來卓越成本管控能力和下游議價能力,2016年毛利率預計達4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華燦系
與龍頭三安光電相比,華燦光電市值更小,彈性更好。作為LED芯片的行業老二,未來華燦光電的市值有望進一步提升。去年年底,公司產能達到70萬片/月,而今年年報中公司對外公布將繼續擴產,計劃到年底產能達到140萬片/月,根據當前的情況,產能擴張速度可能還會超過原計劃。在顯示屏應用領域,華燦光電的LED芯片占據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內市場份額。
目前,華燦光電還在朝著半導體設計領域進軍,如果能成功收購美新公司從而進入到半導體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即傳感器行業,形成LED業務和MEMS 傳感器業務并進的格局,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結構為公司業績提供新的增長點。公司的產業鏈延伸的同時,業務單一的弊端也能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