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階段,一批嗅覺靈敏、富于革新意識的先行者主動出擊,沖上變革的浪尖,有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來。膽識,應變能力,是當時媒體上最常出現的詞匯。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外延式的發展已遭遇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作為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傳播形態,戶外廣告伴隨城市改革開放一路走來,正在告別粗放,進入優化與盤整的新發展階段,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方有未來。
今天的中國戶外廣告業可謂冰火二重天:資源穩定性強的網絡媒體被一波波的資本追捧得熱火朝天,環境影響大的高炮與大牌則因政府不斷的整治朝不保夕。這其中,除了利益集團的博弈,更折射出政府與行業在都市理念上的差異。
在城市規劃者或管理者看來,城市是由建筑、道路、廣場與綠化、標識系統這四大部分組成的,他們忽視甚至排斥戶外廣告的存在。這種純建筑時代的本位思想和行業偏見,已成為戶外廣告發展的主要障礙。其實,標識系統都屬于戶外廣告,但戶外廣告絕不只是標識。
中國大多數城市在硬件方面已非常發達,但是否宜居則不一定,有的甚至背道而馳。宜居,是現代城市管理者永無止境的追求。在一個宜居的都市里,戶外廣告天然地作為街道的表情、公共的家俱、適宜的場景和溝通的媒介,巧妙地出現在市民的生活軌跡,點亮木然的視線,松弛緊張的身軀,詼諧疲憊的神經。
宜居,就應該以人為本。戶外的視覺權、溝通權,正如人權一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消費者已經由“眼”大變“嘴”大,眼球效應早已升格為體驗效應,戶外媒體已成為人在戶外全方位的延伸。
宜居城市的建設,首先需要的是一部長效的城市宜居發展規劃,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戶外廣告專項規劃,應該充分體現戶外廣告的行業特點和人性化的生活需求,這是執政為民的政府和傳播為民的行業都必須遵從的。
戶外廣告讓城市更美好。政府,請聽聽行業的聲音。由于戶外廣告既攸關城市公共空間,更涉及市民戶外權益,凡與戶外廣告有關的任何改變,都必須先舉行聽證會、都必須先調研再協商后公示。期待實效法規出臺,期待將經過實踐檢驗確認有效的、有利于戶外廣告與宜居城市和諧發展的戶外廣告規劃、戶外廣告監管辦法等上升為法律,以免戶外廣告業再次淪為部門利益爭奪、城市領導更迭后的犧牲品或陪葬品。
審時度勢,主動求變。戶外廣告行業要長盛不衰,就必須主動發起、全程參與、積極推動城市戶外廣告的專項規劃與人大立法,并在宜居城市的建設中擔當主力和先鋒。否則,永遠會被動挨打。
許多業內經營者,埋頭于自身的媒體和公司的客戶,贏回了自己。忽然某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輸掉了整個城市(政策突然變了),輸掉了整個行業(更好的媒介誕生了)。抬頭看看路吧,現在就緊急行動起來,“窮則變,變則通”。
(來源:亞洲戶外-黃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