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根據國家相關部委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部署,預計今年年內我國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和在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數量將有望超過500個。目前,已有290個城市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并有超過300個城市和三大運營商、螞蟻金服、騰訊等企業簽署了智慧城市建設協議。業內預測,隨著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提速,相關市場規模將有望擴容至千億元,甚至萬億元級別。而作為承建智慧城市的主力,三大運營商以及各家IT企業將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智慧城市 時代要求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出現了“智慧地球”概念。由于全球已經進入城市社會,人們隨即聚焦到“智慧城市”上來。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歐盟等相繼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設目標與計劃,加大網絡信息技術研發和智慧城市示范建設。美國硅谷出現了一大批網絡信息技術相關的領軍企業。
我國高度重視網絡與智慧城市建設,成立了國家網絡信息工作最高領導機構及辦事機構。自2012年以來,國家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指導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先后確立數百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項目。
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升級版,被認為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以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3S(RS遙感、GPS衛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統)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致力于城市發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應、調控能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時隔不足半年的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進行了具體部署,提出了加快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和加快網絡信息技術在數字經濟、社會精準治理領域應用的新任務。這標志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必須深入研究,明確思路,加大投入,加快推進。
四個階段 三大領域
一般認為,智慧城市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是人類智慧驅動城市發展,這是未來城市的新形態。智慧城市建設第一要推進數字化,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通過數字表述出來。因此,數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步。第二,通過互聯網將數字化的城市部件傳輸連接起來,實現網絡化,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就屬于網絡化階段。第三,在網絡傳輸的基礎上實現局部智能反應與調控,即智能化階段,如智能收費、智能交通、智能工廠等。第四則是萬物互聯階段,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類智慧驅使下優化運行,實現城市智慧化,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這四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后一階段以前一階段為基礎。
根據技術發展趨勢,2020年前后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應用將趨于成熟。隨著5G時代的來臨,大容量、低時延的網絡傳輸將變為現實。人類將進入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建設也將步入一個嶄新階段。
智慧城市構架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包括智慧產業、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大應用領域。網絡信息技術包括數據采集的傳感技術、數據傳輸的網絡寬帶技術、數據處理的云計算技術、數據存儲的云存儲技術、數據共享的云平臺技術、網絡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和加密技術等。智慧民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購物、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大都涉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屬于智慧城市的生活領域。智慧產業包括智慧農業、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商務、智慧旅游、智慧傳媒、智慧金融等,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生產領域。智慧治理包括智慧規劃、智慧政務、智慧監測、智慧決策、智慧社區,這些主要與智慧城市治理有關,是智慧城市的“中樞神經”,體現了智慧城市的發展程度。根據智慧城市的構架,對各組成部分的具體進展進行評估,可以獲知智慧城市的發展情況,并且可以找出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大建設力度。
抓住機遇 推動發展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起步早、見效快,在信息采集、網絡傳輸、信息處理、信息開發應用、網絡信息安全等網絡信息技術領域形成了系列成果,涌現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領軍企業,極大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其中一些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筆者所調研的30多個省會及以上城市中,大多已經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第一、二階段的任務,即數字化、網絡化任務,部分城市已向智能化、智慧化階段邁進。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重視概念炒作、輕視理念更新。盡管智慧城市概念已為社會各界所熱議,各地政府報告中幾乎都能見到建設智慧城市的提法,但其中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陳舊、內涵模糊。人們往往把智慧城市建設等同于城市信息化。二是重視硬件投入、輕視應用開發。各地通常將智慧城市建設等同于建網絡、裝探頭,或者熱衷于建云存儲和云計算中心。對如何有步驟地推進應用軟件開發則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三是重視數據采集、輕視平臺建設。各個部門往往各自為政,數據共享平臺建設舉步維艱。四是重視技術研發、輕視人文內涵。智慧城市離不開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支撐。在智慧城市建設初級階段,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人的智慧驅動城市發展。如果離開藝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內涵,單純走技術至上的路線,必將舍本逐末。五是重視政府主導、輕視市場力量。智慧城市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在初期政府引導十分必要,但政府不可能始終大包大攬。要根據建設項目屬性實行多元化融資、多元化主體參與。政府應負責頂層設計、規則制定和非市場領域的項目建設,盈利項目可由企業參與建設,采取社會投資等模式,確保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六是重視項目建設、輕視頂層設計。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往往缺少頂層設計,熱衷于單個項目建設,導致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違背了智慧城市的有機性規律,出現碎片化傾向,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效率和效益。
展望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可謂機遇難得、挑戰空前。從機遇方面來看,一是高科技興起、文化復興與城鎮化結合的機遇。我國目前恰好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崛起,使我們有可能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綠色智慧城市,推動綠色智慧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公共服務和智慧產業,實現綠色智慧發展。二是智慧驅動發展與轉型升級同步的機遇。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邁向現代化的轉型時期,人們的需求正在由衣食住行的物質硬消費為主轉向學文娛游康的精神軟消費為主,由注重商品的數量消費為主轉向注重商品的質量消費為主,而智慧城市的建設恰好滿足了這種轉型升級的需要。從挑戰方面來看,一是技術層面上,建立城市感知體系、建設數據共享平臺、構建應用體系和保障信息安全,均面臨一定挑戰。二是社會層面上,在智慧城市便捷性與公民信息私密性、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社會倫理道德、網絡硬件設施與智慧城市人文內涵的有機結合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挑戰。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難得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必將為人文社會科學繁榮、人類社會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從而步入永續發展的嶄新社會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