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電視行業多年以來一直都存在一場“意識形態”的爭論。以LG為代表的OLED陣營和以三星為代表的量子點陣營不斷爭論誰到底才代表了未來。
正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成為爭議一樣,兩家不斷因為這個話題喋喋不休。面對OLED技術,三星兩手選擇展現了異乎尋常的矛盾。原本在三星手機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OLED技術到了三星電視業務上,反倒被量子點技術的新階段——QLED技術取代。
不過,這場爭論似乎將要隨著QLED技術的漸趨成熟而塵埃落定。
手機上大放異彩的OLED在電視玩不轉了?
2007年,三星量產了第一塊OLED屏幕。當時業內對OLED屏幕了解不深,很多廠商并未在意。三星卻從Galaxy初代手機身上就拼死力推OLED面板,當時OLED技術很不成熟,缺陷也很多,但是三星認準了這一技術的未來,所以歷經三代產品,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在今天三星幾乎掌控了全球OLED手機面板的產能,蘋果下一代產品都將采用三星的OLED屏幕。
但是三星在自家電視產品上卻對OLED技術避之不及。原本自家成熟的技術并未在電視產品線上得到重視。雖然在OLED技術發展早期,三星曾嘗試使用這一技術,但是三星2014年停產了OLED屏幕電視,并立馬轉身量子點技術,并且在后來把量子點技術進行了再一輪的技術升級,開發出了新的屏幕類型,也就是今天的QLED屏幕。
電視行業和手機完全不一樣。電視對屏幕的要求是“亮、久、廣”,一臺電視的使用壽命往往長達5-10年,而且對色彩濃艷討喜的特性在手機上或許是一大賣點,但在電視上便很可能會成為缺陷。
恰恰如此,三星在手機面板上會堅持使用OLED技術,但到了電視面板上稍作試探后便轉向量子點技術之后,并在隨后把量子點技術升級成QLED技術。整個過程就像當時在手機上選擇OLED技術一樣,毫不放松。
電視行業中OLED和QLED的爭論將見要分曉?
這兩三年來,業內對于OLED和量子點技術之間都存在很大的爭論。
LG選擇了OLED技術,并且組建了一個OLED陣營。多年來,一直和三星的QLED陣營隔江相望,形成對峙之勢力。
業內一直存在聲音——OLED屏幕僅僅只是目前不夠成熟,隨著產能和成本上的平衡,OLED屏幕會逐漸體現出優勢。LG堅持的原因大抵如此。
但三星選擇QLED技術的做法恐怕不僅僅是因為“OLED屏幕只是目前不夠成熟”。尤其是在去年,三星收購了美國量子點材料開發商QD Vision,更讓業界看到,OLED和QLED之間的爭論似乎正在逐漸分曉。
尤其是在改進量子點技術推出QLED屏幕之后,OLED和QLED之間的戰略平衡正在逐漸打破。一方面,OLED技術依然處于半吊子的狀態——產能低、成本高、可靠性差;另一方面,QLED屏幕成本低,且具備色域值高、色彩純、性能穩定持久等特點,如夠顯示出100種顏色,超過OLED顯示的70種。同等畫質下,QLED的節能性達到OLED屏的2倍,發光率將提升30%至40%,其能耗更低。考慮到這些因素,QLED電視的市場潛力巨大。
去年開始,材料界正在逐漸認為,在大尺寸屏幕上,QLED比OLED更具有前景。甚至有一種說法是,未來QLED將會取代OLED技術。
電視產業本質上看,還是工業制造業,工業制造業的核心理念就是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成熟穩定的產品,QLED技術既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成熟的品控實現比OLED技術還要好的效果,OLED技術的優勢自然不復存在。
國內的學術機構和面板廠商在面對OLED以及QLED的分岔口時也在作出自己的選擇。
浙江大學材料系已經把QLED面板的研究作為國家重點學科進行研究。浙江大學教授、量子點專家彭笑剛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OLED天生不穩定性,其壽命、光效等存在當前無法協調的難題,良品率達不到商業化要求。而量子點是溶液半導體納米晶,只需改變其尺寸,就可調出需要的顏色,且色純度、晶體穩定性非常高,無需擔心使用壽命。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在他看來,三五年后QLED勢必將代表下一個顯示技術的風口。由于QLED是由溶液加工所成加之量子點打印顯示的技術探索,未來我們的衣服、墻面、紙張等介質都將可能成為電視。
彭笑剛教授的說法還有待未來進一步驗證,但是產業鏈上企業的選擇,更能體現風向。越來越多的面板企業,上游材料領域的玩家們開始積極投入到QLED技術的研制當中。國產面板廠商京東方前些年眼紅三星在OLED技術上的成功,不斷下力氣研發OLED面板,并供給給國產手機廠商,但是后來發現QLED的技術有時候,逐漸選擇著手研發QLED屏幕。今年3月,京東方宣布電致QLED屏幕研制成功,被京東方內部視為重大突破。
QLED技術會造就下一場技術壟斷?
三星在面對技術爭議時的選擇總是很有意思。每當面臨分岔口時,每一場看似冒險的行為,最后都會造就“壟斷”的優勢。
多年以前在手機面板上力排眾議選擇OLED技術如此,在LED、曲面、超高清、HDR等電視技術上也是如此。幾乎每一次技術爭論之后,笑到最后的總是三星,引領了變革和潮流的也還是三星。
出現這樣的結果不僅僅是因為嗅覺敏銳,很大的原因還與三星本身是一個地跨電子、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全產業鏈企業。
任何新技術在被提上議事日程時,三星龐大的出貨量總會為新技術買單,迅速量產分攤成本,在龐大的產能以及市場反饋面前,新技術總會得到市場這場戰爭的磨練,不斷走向成熟,并且如滾雪球一般,在下游產業鏈產生集群和示范效應,無形之中為自己構建起一個陣營,最終掌握市場話語權。
這次QLED技術演變、推廣的過程中再現了這一規律。從一開始的三星獨角戲,到后來的TCL、海信等下游廠商加入量子點陣營,再到后來京東方、華星光電、龍騰光電等一系列面板廠商選擇開發QLED技術。
整個過程不僅僅是QLED技術和QLED兩種技術到底誰優誰劣,更是一場全產業鏈上下游的博弈。
從現在的趨勢來看,在材料、顯示、終端、渠道多方協作下,量子點正在步入發展快車道,QLED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未來顯示技術之爭將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