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支撐著城市的建設由工業型向智慧型的發展;各種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無處不在的連接提供可能;云計算技術為數據的共享、整合、挖掘和分析提供可能;統一通信與協作為跨部門的相互協同提供技術支撐,提高城市管理和應急的效率。智慧城市由此而來。

在新型智慧城市服務提供商未來國際看來,作為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新形態,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以云計算為技術基礎、以大數據為支撐、以安全為保障,以互聯網思維超越傳統行業發展模式,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城市運行方式和形態,建設智慧城市,云計算、大數據不能缺席。”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提出了“關于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建議”。他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未來城市進化的方向,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交通、醫療、民生等城市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形成具備可持續、內生動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智慧宜居新形態。
孫丕恕表示,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我國早就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并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8年分級分類建設100個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然而,由于我國在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標準規范和可持續發運營發展缺少成熟的模式,導致城市綜合治理與產城融合沒能有效跟上城鎮化迅速發展的步伐,出現了智慧城市建設“規格不一”、“先建平臺再想應用”、“先搞建設再做運營”、“城市應用條塊分割、數據不通”等問題。
針對此,孫丕恕表示,在經歷了政府主導的大大小小智慧應用、平臺化整合建設階段之后,我國智慧城市下一階段必須更加明確地朝向“智慧”這一本質目的前行。他建議,一是依托政務云中心,實現智慧城市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二是建立城市大數據中心,促進城市數據資源融合集中,實現城市數據資源的深度挖掘利用;三是建設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統一的城市服務入口,構建民生服務新體系;四是設立智慧城市專職運營機構,推動城市運營管理業務集中、市場化運作與可持續發展。
孫丕恕指出,近年來,重慶、濟南、昆明、呼和浩特等百余個城市已整合現有的軟硬件資源,構建了政務云中心,將各個領域的政務業務系統遷移到云上,實現了政務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共用,這是智慧城市做好業務整合與數據融合的關鍵。因此,他建議國家在確定100個新型智慧城市試點時,將是否已經建設政務云基礎設施作為遴選的先決條件,已有政務云基礎設施的城市,優先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尚未建設政務云的,要盡快推動,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基礎。
為充分發揮數據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驅動作用,孫丕恕建議,在云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城市大數據中心,整合政務數據、物聯網數據、互聯網數據,搭建智慧城市基礎數據庫;并建立專門的大數據運營機制,創立大數據交易與資產流通體系,開發城市運行體征監測、智慧協同監管、應急指揮調度、智能預測分析、城市綜合評價等智慧應用,為城市運營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圍繞構建民生服務體系,孫丕恕建議,整合政府門戶網站、12345熱線、政府微信等服務資源和渠道,提供智慧城市統一的“城市服務”入口,建設運營一體化、全天候的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將老百姓、企業和政府連起來,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無限創新的空間,促進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系統化和高效化;同時基于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優先在公用事業、市政管理、健康醫療、養老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推廣大數據創新應用,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務體系。
孫丕恕指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全方位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跨層級、跨區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綜合協同管理和服務機構,負責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運行管理機制建設、城市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城市運行的集中監控、協同指揮與應急管理。對此,孫丕恕建議成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智慧城市專職運營機構,統籌進行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形成智慧城市的運營管控體系,并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形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市場化投資運營機制,促進實現新型智慧城市的長效運營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