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前全球制造業發展出現新態勢,制造業處于數字轉型新階段。中國制造業在創新、技術和生態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進一步有效提升我國制造業中高端競爭能力,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審時度勢為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做出的重大舉措。中國制造2025將如何推進?以中國版“工業4.0”為模式的項目推進正是我國當前大力推進的方式。
力推中國版“工業4.0”
十八大后,創新驅動已從城市發展的要求,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4年8月18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實施圍繞科技創新的全面制度創新,只有全面的制度創新才能推動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實現由經濟大國向強國的調整。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重要背景就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央提出,通過《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由大轉強,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很大的背景,也是《中國制造2025》引起各方面關注的一個原因。”
石勇介紹,目前,推動中國制造轉型的基本動力是國際上正在進行時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沒有落后,已經走在這一波革命的前列”。但他亦強調,目前,“中國制造2025”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由于發展時間短,發展形式比較粗放,我們的傳統制造業積累的經驗還不足,加工工藝落后。我們在技術上,長期依賴外來植入,自己的基礎研究很缺乏。”
石勇強調,要著力強化制造基礎零部件,來擺脫利潤受到盤剝、產品議價能力弱的現狀。“現在,我國高端裝備的基礎部件,特別是運動部件,如閥門、伺服電機、發動機、減速機、自動變速箱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我們自己能夠生產的大多為靜止部件,最終導致我們的裝備價格是按機器的重量賣,產品利潤會受到原材料價格的擠壓。”
“‘中國制造2025’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最擔心的就是新一輪的重復建設。”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去年12月舉行的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此時距“中國制造2025”概念提出、實施剛好一周年,馮飛的擔憂或可反映一些實際情況。
他坦言,社會反響熱烈和地方政府積極行動是好事,但“千萬不要走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的老路”,在這方面中國已經有很多教訓。他認為,為避免重蹈覆轍,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當地“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方案。 2016年5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中國制造2025”指明道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于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意見》中指出。
如何更接地氣
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還是落實對工業、通信業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工信部和地方主管部門(主要指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須協同合作,方能落實。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信委辦公室一名曾姓工作人員表示,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信委由區政府管轄,與國家工信部之間主要的聯系“是上級指導的方式,政策指導”。對于工信部提倡的創新驅動戰略,廣西壯族自治區采取多部門聯動的方式,由科技廳主導科研創新,工信委負責科研成果產業化,并承擔后期推廣的職責。
在工信部制定的2016年的工作計劃中,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今年重點面向30-50個標志性的產品和技術,來解決一些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原材料和技術基礎缺失的問題。以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為例,今年重點任務就是要啟動實施飛機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方面,今年要籌備建設2-3個國家級的技術創新中心,同時還要支持省一級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其中,省一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將是工信部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
廣東省陽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關少平表示,該局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將具體的產業和創新分開。“我負責的是產業科,而創新方面由另一位副局長主管。”據他介紹,這是因為產業科是經信局傳統的機構,比較有經驗;創新方面則交由專門的部門來實施。
而對于近期工信部重點強調的、對電信行業的監管,上述廣西工信委工作人員介紹,各省份落實工信部對電信行業監管政策的是通信管理局。“通信管理局是工信部直屬單位,我們和自治區政府都管不到。”他表示,三大運營商的管理都由該局負責,工信委“主要在技術上提供支持”。“這種模式,有利于工信部對電信這個重點監管領域進行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