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中國LED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越來越注重品質和品牌的雙輸出。中國led顯示屏企業積極通過跨國并購、海外設廠、工程承包等多種方式“走出去”,借力國際市場渠道、國際大廠現有品牌價值、核心專利技術,規避知識產權糾紛風險、提升國際競爭力。
這種品牌輸出在led顯示屏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業內人士表示,想要在海外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不應去考慮做最低的價格,如果考慮最低價格的話,只能獲得一小部分利益。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質量和可靠性。
一直以來,缺乏自主品牌讓國內出口加工企業仍處產業鏈最低端。以往,我國多數大的照明企業都靠為歐、美、日企業做貼牌,打入歐美、日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很難樹立自身的自主品牌。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接金額不超過3萬美元的小單、散單,
出口無牌或白牌產品。據CSA Research初步統計,我國對美出口80%以上的訂單金額均低于3萬美元,而對歐盟90%的訂單金額均低于3萬歐元。
同時,我國出口新興市場的小品牌和白牌產品比重很高。CSA Research數據分析表明,2014年前6個月,我國對俄出口中“未標明品牌”和標明為“無品牌”的產品出口額比重達到93%,東南亞這兩類產品的占比達到80%,而同期,歐、美、日的“無品牌”產品占比約為40%~50%。這就意味著,我國LED照明領域的中小民營企業占據了這個市場的主流,成為絕對的中堅力量。
相較于歐美市場,新興市場國家本土產業的不成熟為我國LED企業深入腹地,立穩腳跟提供了機會,更有利于我國LED品牌輸出。歐普、雷士、日上等國內自主品牌,因價格適宜、性能優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被新興市場廣泛接受。其中,以球泡燈和管燈為例,國產品牌的出口均價低于飛利浦、歐司朗等貼牌產品,卻高于當地市場品牌(如BRILIA)代工的FOB價格。因此,在對新興市場的競爭中能占據較為主動的地位。
國際市場上,不同的地方市場有不同的特點:有強調性價比、有要求高端的。然而在面對歐美、中東、東南亞、俄羅斯等全球不同區域所出現的市場需求不同和特點,企業要既要著眼于技術要求、品牌影響力,又要提高生產制造能力方面的優勢,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