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6年是OLED顯示的元年。數據顯示,在OLED普及較早的手機市場,全球新款手機已經有三分之一采用OLED屏幕,國內市場也在三季度追上了這一數據。如果沒有推出OLED手機,或者沒有相應計劃,手機品牌幾乎都不能在一線立足了。而隨著OLED“大火時代”而來的就是兩件事:第一,從手機到電視的面板缺貨;第二面板廠加大投資。
但是,對于調整和增強OLED顯示上游結構這件事情上,確實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頭。因為,2016年似乎成為了一個“誰都能做OLED”的時代。從工藝和量產技術看,OLED還是全球顯示的“高精尖”。所以,今天的大舉投資,會否是日后的包袱呢?
OLED投資都有誰?
從新聞看,最近的一次關于OLED投資的消息是:黑牛食品2016年10月21日公告,2016年10月20日,河北固安新興產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與黑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于河北省固安縣簽署了《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顯示技術面板生產線項目投資框架協議》。固安項目總投資262億元,項目計劃于2016年11月開始打樁,2018年6月投產,項目設計投片能力為3萬片/月,基板尺寸1500mm x 1850mm,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顯示器。
從這個新聞中梳理了幾個看點:首先是,柔性6代OLED線,這個很先進。現在全球市場6代柔性OLED都沒有大規模量產的先例。其次是,黑牛集團。這是一家傳統的食品企業,雖然近年來食品主線發展一般,但是如此大舉轉型,還是很令人差異。第三是,固安項目,黑牛應該是取代了原本的地產大亨華夏幸福樹的投資計劃,與維信諾+國顯體系合作。維信諾與國顯體系,被認為具有OLED量產技術,具有5.5代OLED硬屏線量產經驗,但是長期缺乏大規模投資的資金。但是,黑牛現在也沒有200億的現金,其建設投資要依靠股市募資和貸款。第四是,固安這個地方,雖然離京津不遠,但面板顯示工業上下游基礎不是很強大——此前,京東方鄂爾多斯項目是因為“煤”價值,這次固安的強勢獲勝卻不知因為什么——畢竟,國顯和維信諾的“主場”一直是長江中下游。
通過此梳理,讀者可以發現這個項目的“賭注”性是很強的。對此可謂之三方強推:固安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維信諾+國顯體系的壯大發展(如果抓不住這波OLED的高潮,那么其先發技術優勢、時間優勢將會煙消云散)、黑牛的轉型。一個項目被三方給予這么多的期望,壓力或者動力、好事還是壞事,還有待時間檢驗。
當然,國內對OLED興致沖沖的企業還有更多。不如先說幾個不“著名”的企業和計劃項目:
1. 柔宇科技(Royole)。深圳柔宇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于2016年5月13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5億元。項目環評網站公開信息顯示,深圳柔宇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擬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高橋工業區內建設類6代柔性顯示屏生產線項目。該項目2015年11月份開工。2016年9月23日,其創始人劉自鴻預計該生產線明年正式投產。——這可能是國內乃至全球開工最早的專屬6代柔性OLED項目。
2. 廣州新視界公司。今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旗下新視界公司研發出了一款5.2英寸全彩色柔性顯示屏,厚度僅0.01mm,重量不到1g。該產品基于PI塑料襯底,采用氧化物TFT驅動,使用RGB像素結構。這是全球所公開過的首款金屬氧化物TFT柔性小尺寸OLED產品。其他廠商的中小尺寸產品多采用低溫多晶硅TFT結構。
3.信利國際。7月份,信利(惠州)智能顯示有限公司,4.5代AMLOED和TFT-LCD項目開始點亮。該項目總投資63億元,2016年一季度已經完成設備搬入安裝,預計2016年四季度開始投產,滿產達產后將實現月產能30K AMOLED(其中預留15K柔性AMOLED產能,明年將搬入新設備,計劃2018年量產柔性顯示屏)。此外,信利還有6代線正在規劃中。作為顯示企業,信利起家是靠收購三星等的二手線,但是英雄不論出身,現在OLED上的進步,已經使得2016年信利對三星開出的液晶7代線二手的價碼“非常不感冒”。
以上這幾個可以說是“OLED”行業的黑馬。但是如果以為這就是國內OLED行業的實力,那就大錯特錯了。還有幾個重量級選手沒提: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線,小批量OLED實驗和量產,成都四百多億元的6代線廠房封頂;和輝光電上海4.5代線量產,6代線2016年9月20日簽約、年底動工;國顯+維信諾則有昆山5.5代線量產,和黑牛合作的固安項目動工在即;深天馬廈門5.5代線量產,武漢6代線在建;華星光電規劃武漢6代線二期為OLED項目。
以上是小尺寸,大尺寸方面,京東方據傳合肥的10.5代線安排OLED量產實驗任務;華星光電年底開工的深圳11代線安排OLED印刷量產產能。——此處要特別說明,在全球看,大尺寸OLED目前只有LG有量產線和新線投資。
如果說國內資本的這些項目還足以顯示OLED的“東方熱土”,那么最近新聞傳出夏普OLED新線將落戶大陸地區的消息,則證明“投資OLED就來大陸”的正確性。夏普備選廠址包括成都、貴州、鄭州,及沿海地區。這算是鴻海+夏普系伸出的一根“橄欖枝”,就看各地政府的“優惠”和配套融資能力多少了。此外,分析認為,鴻海以夏普名義投資大陸OLED,可以避免臺灣政府的“技術轉移”限制。目前,鴻海已有的OLED布局是以日本夏普既有工廠建設試驗線為中心的。從成本和接近市場的角度看,研發在日本、規模制造在大陸,對鴻海+夏普系比較有利。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結論:OLED顯示,技術第一梯隊現在依然是韓國的LG和三星;但是論之規模第一梯隊恐怕大陸地區已經有后來居上的勢頭。后續的問題則是“這個高精尖的OLED”,在大陸地區真的能“白菜化”嗎?或者說,我們這么多企業搞OLED,除了市場上,大陸地區是全球手機、電腦、顯示器、電視制造中心外,技術上到底有幾分底氣呢?
OLED投資技術底氣何來?
對于國內企業OLED方面的技術儲備,有三個子問題需要回答:
首先是,OLED材料和上游——這一點上大陸地區企業布局比較弱。不及韓國三星和LG。但是,即便是韓國面板業者,OLED材料和上游產品也依賴于德國、日本和美國企業。從面板競爭角度看,大家都是全球采購上游材料。
第二,OLED顯示的背板技術。即金屬氧化物TFT和低溫多晶硅TFT兩個技術。在2013年之前,這兩個技術只被日韓企業掌握。但是現在,幾乎所有面板巨頭都掌握有這兩個技術。或者說,上文列舉的哪些企業,都不存在先進TFT產品上的重大技術障礙。
第三,OLED的涂覆技術。目前,OLED涂覆主要是真空蒸鍍和印刷兩種。前者國內有維信諾+國顯、深天馬、和輝、京東方已經掌握量產技術。和LG與三星等差距主要在于6代線以上的實驗驗證的成熟程度。而對于其他的新興OLED投資者而言,“真空金屬蔭罩蒸渡”本身是一項常規的工業技術,不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
而在印刷OLED顯示上,韓國業者的速度比較快。例如早年三星研究激光熱轉印OLED技術,已經被證明暫時難以突破——剛剛好,其他企業不用再走彎路。而在噴墨印刷上,最大的制造樣品由日本產業界提供,此外LG和三星2017年會建設8.5代以及6代噴墨印刷量產示范線。國內,則主要是深天馬、華星共同出資的廣東聚華印刷在做技術積累和產業生態;京東方也已經準備在合肥10.5代線做超大尺寸印刷OLED驗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OLED顯示關鍵技術上,大陸本土企業與國際巨頭最大的差距在OLED材料和OLED印刷兩部分上。前者則面板企業普遍依賴全球采購,不會成為面板投資的“硬瓶頸”。后者的印刷技術,雖然日韓業者領先,卻也是實驗室階段,沒有量產成果——差距雖大,但是大家卻在同一臺階上。
所以,國內OLED投資雖然浩雜,比如黑牛都來了,但是卻不用擔心技術路線問題。從生產上,大家的區別主要在于成品率、量產爬坡速度和最終規模三個方面3002相比技術,卻是比較擔心“錢”的問題。
OLED投資真正要擔心的是什么?
從全球產業看,OLED屏普及的瓶頸主要就是錢。日臺液晶業者最近五六年來少有大手筆的投資,基本投資都圍繞原有產品線的“技術升級”:或者說是小打小鬧。而OLED投資規模比同等產能的液晶產品高50%以上,這將加劇產業資金瓶頸。一個顯著事實是,日本和我國臺灣省的OLED技術積累并不落后、甚至比大陸地區先進,但是產業化卻緩慢的異常——原因就在于沒有錢投資新的項目。OLED誰都來!這么玩真的好嗎?
現在,OLED投資的核心圍繞6代線和柔性。即都是200億以上的項目。不完全統計表明,2016-2018年國內已經計劃和在建的OLED項目總融資需求會達到800-1000億元。而包括中電子、惠科等還未進入OLED時代的企業,相信在2018年前也會進入這個圈,所以說這個才是OLED產業最大的難題。但是,似乎國內近七八家OLED企業都已經找到了“足夠多的錢”。
既然錢已經找到,那么就可以升級了:OLED如此大搞快上,的確反映了本土顯示產業的進步和后發潛力。但是,類似于太陽能、風能、LED照明等新興科技行業,或者煤炭、鋼鐵等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否會是以后“最大的隱患”呢。
當然,今天全球的OLED產能是嚴重不足的。既有的項目投資也無需擔心產品賣不掉。但是,行業投資主體的無序化,可能成為最終產能規模失控的導火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業者,雖然一期、二期項目投入不成問題,但是最終規模能否達到在巨頭縫隙中生存的需求,也依然是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