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機構數據稱,隨著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人在媒體、廣告、零售、金融和保健領域以及工廠的廣泛應用,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2017年將達到1650億美元,到2018年更將超過2000億美元。研究機構Gartner稱,預計2018年,全世界將有60億臺設備用上人工智能技術,屆時人們將在互聯網家電、汽車、家居等產品上與人工智能零距離接觸。

事實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相當廣泛,數字廣告、農業、健康照護、家庭、銷售,甚至包括音樂、藝術、心理、寵物、服飾、婚禮及慈善等,都派的上用場,對于亟思轉型升級的中國產業而言,AI的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不過,觀察中國發展環境,面臨了一些亟待政府與產業攜手共同克服的挑戰:
首先是數據供應生態的不健全。由于數據面臨碎片、零散及隱私規定等問題,針對所要解決的人工智能議題經常因數據不足而放棄。
其次是人才的巨大缺口:中國擁有新AI技術的人才多在學研單位,故產業在進行研發時面臨極大人才缺口。
再者,運算資源不足也是挑戰:深度學習在實驗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運算資源,而目前研發新算法及應用時常以時間換取效率,造成研發時程延宕。
最后是應用場域未能落實和擴散:雖然國際有許多人工智能技術成果,但我國廠商在技術和應用場域的落實及效益評估,仍多以觀望的心態。
因此如何選擇特定的在地需求,中國具有優勢,且有全球市場潛力的領域,如智能工廠、照顧服務、安全監控,智能能源系統等,進行場域及系統試煉,并盡速向外拓展,應該是現階段需要積極投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