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戶外營銷中的“感官設計”近年受到熱捧:以人的五感為通路 -- 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讓接受者接受信息,加深對廣告的記憶。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以至于更高……這是思維邏輯遞進的必然結果;從商業上來說,基于視覺體驗的廣告競爭進入白熱化,需要尋找下一個風口。所以某一天,如果有人說,“味覺”新媒體前景大好,您也不要意外,這是可能的。只是,我們沒有辦法在一定產業和時間背景下,確認某一項“黑科技”是香餑餑還是一個坑。
根據CODC(中天盈信)的數據顯示,2016年戶外廣告凈值與2015年同期相比回暖,同比增長9%,實際增長7%,數據同時顯示,2016年、地鐵和候車亭媒體凈增長回暖:而單一媒體、公交車身和網絡媒體戶外廣告投放花費凈值均呈負增長態勢。
“新媒體”大潮洶涌而來,以前我們談大牌、看板、高炮, 現在悉數電子產品,眼前的未來還有AR、VR、AI……
做戶外的人,太辛苦,先不說類目繁多的英文簡寫,就是那一堆數字產品,就讓好一些同行感嘆——“技術水深”。
前兩天和一位業內資深聊天,談起技術革新的問題,他有感而發:“戶外,有多少黑科技、新媒體是真正的新東西,有多少新東西可以落地,很多熱點,似遠實遠?”
就譬如現在大熱的眼球識別,現有技術的識別范圍相對較近,在此條件下,預想中的“廣告媒介”根據受眾特點實時播放有針對性內容時間很短,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再如VR,現有的VR基于眼鏡帶來沉浸式體驗,但是為每個沿途受眾配置一副VR眼鏡成本太高,對方也不會提供太長的配合時間,所以這一前衛科技短時間內在很難鋪開。
熱點技術尚且如此,市場上一部分所謂新興產品更不知所云,“炒冷飯、炒概念、夸大宣傳非常普遍”。“坑”多、花樣多、名目多,“學費”少不了。
關注戶外新媒體,“過渡細分”的趨勢也值得注意。戶外新媒體目前主要還是渠道類媒體。每一個接觸點都可能產生新媒體,細分的概念目前發展到現在甚至可以說是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僅公寓樓梯口就有:框架、國防辦的宣傳欄、消防的宣傳看板等。
北京朝陽門外某餐廳一進門,放眼一堆,衛生評級架中間是雜志欄,下面是廣告欄,以及一個觸摸屏類的LED,餐桌也被開發成液晶觸摸屏。過分細分化已經引起了受眾的厭惡。
技術水深,過度細分必將迎來大整合,戶外人在新媒體變革的風起云涌之上,站穩腳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