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人工智能持續占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科技話題的頭條位置。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較為成功的突破,并且形成具體產品的,大多是企業,例如谷歌的AlfaGo,以及最近百度的度秘、騰訊的“絕藝”。
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在中國快速發展,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相繼走出實驗室,以各種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研究機構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4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5.8%。
3月28日,2017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產業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研究機構賽迪顧問人工智能產業高級分析師向陽在會上援引了該機構對人工智能市場的分析和預測。
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社會化媒體、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各領域技術,都處于一個爆發臨界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在會上說,人工智能是科技領域重點發展方向,也是知識密集型產業,人工智能的發展既依賴于基礎研究的突破,也需要應用領域的創新。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朱皖說,語音的識別與合成,計算機視覺和知識發現、機器學習等都已經走出了實驗室,以各種應用形式逐漸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圖像識別領域,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智能科學系教授徐超說,“在很多專業的圖像領域,計算機視覺識別已經達到、甚至部分超過人類的識別水準”。
目前,在機場、安防、社區/家居等領域,人臉識別技術開始進入應用。漢柏科技的一套解決方案在北京某小區落地后,起到了人口梳理的作用,該公司副總經理邱召強,在該小區48棟樓里的7棟,共部署了三套人臉識別系統。在公安系統數據的支撐下,經4個月,共識別出7名犯罪嫌疑人,3人已被捕。
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也開始發揮作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積分,也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向陽說,在軟件算法方面,中國的人工智能跟全世界很多國家處在非常相似的起跑線上;硬件的計算芯片上,中國仍有差距,這二者都是中國的主攻方向。
朱皖表示,工信部將堅持創新驅動和應用牽引,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部署產業發展;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一系列重大應用工程相結合;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引導加強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