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6年led顯示屏行業內最火的精神莫過于“工匠精神”,大家對德國產品的優異品質、員工的踏實感、態度的精益求精等方面甚所嘉許,正如一篇文章提及:“我看了生產線,和幾個工人攀談,一個油漆工已經干了27年,一個螺絲工也年過半百了,一個負責中國市場的經理的兒子也在這里當工人。他們仿佛都有一顆不跳槽的安靜的心”
小編不禁很有問題想問:天天面對這樣單一、枯燥的工作,20多年來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有沒有因為心情不爽而使工作質量下滑的時候?為什么沒有新員工接替他的崗位?如果企業內部沒有絲毫流動性,員工缺乏提升空間和晉升渠道,如此僵化的人事制度如何能激發員工的活力?如何能令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不致落敗?
高度強調責任感的企業文化
德國工人的責任心非常強,如果操作規程上要求一個螺絲要擰12圈,他絕對不會只擰11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德國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企業對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質量極為看重。并特別注重培養企業和職工對社會的責任感,使企業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展示給社會的是美好的東西。對內則主要培養團隊精神。
像這樣通過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極大增強了企業的凝集力和感召力。關于企業責任感這一點是最值得led顯示屏企學習的,近年來led顯示屏事故頻繁,倒塌、起火等等,都讓led顯示屏行業的社會形象受到質疑,強大的企業責任感除了能很多規范企業以及員工,還能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
獨特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德國員工把企業看做家,一家幾代都在一個企業工作,這是非常普遍的。“德國制造最強的地方,就是‘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企業和學校共同培育職業工人,在企業類似學徒制,老師手把手教,很多德國孩子從高中起就上職業學校,一小半時間讀書一多半時間在企業實習。‘雙元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學生在多個崗位實習,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企業也支付一定的報酬,但遠沒有正式工高,主要是培養人。”
德國是世界上進行職業培訓教育最好的國家之一,其法律規定的有3項:一是帶職到高等學校學習,二是企業內部進修,三是由勞動總署組織并付費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第三項主要是針對失業人員。在德國,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備的文憑外,沒有經過3 年專業職業教育是不可能的。除了成年人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外,就是對口學校畢業出來的高中學生,一旦被企業錄為學徒,首先得進行3 年的雙軌制教育培訓。
能夠系統的學習到相關知識和技能,加上企業對員工的悉心培養,跳槽現象少也就不難理解了。反觀我國的led顯示屏行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led顯示屏事業起步較晚,而行業的發展卻幾乎是“一蹴而就”,“高、精、尖”人才缺乏已經是整個行業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這個“節骨眼”上,很多LED屏企都表達了“缺人才”的煩惱,意識到了行業內的“人才”現狀,并且積極想法設法解決:自己培養、尋找相關組織機構、攜手相關高校等等,但由于起步晚,目前來看成效不大,但后續效果還是值得期待的,而這個過程中,德國的“人才儲備”經驗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國家發展戰略因素
德國對制造業的重視舉世皆知。在經濟危機前幾年,德國還曾因為過度依賴生產行業,不能足夠快的過渡到服務業而飽受批評,甚至被嘲笑。然而到現在,美、日、英等經濟強國不但紛紛將制造業回流國內,還在努力研究德國工業4.0。
一直以來,我國都穩穩占據在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但近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長以及土地成本的暴增,我國制造業“全球第一”的位置搖搖欲墜,最初led顯示屏行業作為制造業中的高、新行業,還是得到很多來自政府、政策的“陽光雨露”,但如同“孩提學步”,隨著行業逐漸完善成熟,政府漸漸放手,led顯示屏行業不得不開始自己獨自成長,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面對的事實。
綜上所述,led顯示屏企業想要員工對自己“不離不棄”,除了要求員工具有在工作中堅守“工匠精神”,企業自身也要為員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機遇以及不斷讓員工能力得意提升的機會,要知道員工和企業之間本就是“互為依存”的關系。
(來源:LED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