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韓國面板業者主導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器市場,但在材料市場上,材料業者的研發卻相當缺乏。有鑒于OLED面板的性能與壽命受材料影響甚巨,面對韓國材料業者與國際大廠的技術差距持續擴大,業界憂心未來恐拖累產業競爭力,成為OLED發展的絆腳石。
據韓媒ET News報導,韓國顯示器產業協會(KDIA)日前在首爾舉行OLED新領域論壇(OLED Frontier Forum),提及多項目前韓國材料產業面臨的問題。由于顯示器產業的重心正逐漸從液晶顯示器(LCD)移轉到OLED,過于脆弱的韓國材料產業恐將影響OLED產業發展。
盡管三星顯示器(Samsung Display)與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主宰全球OLED市場,在OLED材料市場上,韓廠卻涉獵不多。
斗山(Doosan)、DS Neolus、Kolon Industries等韓國業者雖有若干研發成果,但不論規模或技術,皆無法與Universal DisplayCorporation(UDC)、杜邦(DuPont)、默克(Merck)、出光興產(Idemitsu Kosan)等國際大廠相比。
有別于LCD是由數千個零件組合之后才展現出最終性能,OLED顯示器的性能主要由材料決定。材料可影響OLED面板的顯色、壽命、電力消耗、TFT設計、驅動IC設計等各項性能,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復雜且重要。
樂金顯示器研究委員梁中煥(音譯)強調,韓國企業應搶先取得OLED材料的知識產權。若無法取得關鍵技術,將很難壓低整體OLED面板價格,影響產業競爭力。
因為面板業者支付的OLED材料專利使用費相當龐大,成為財務上不小的負擔。面板業者不論是與專業的材料業者合作,或直接進行OLED材料的技術研發,都會影響材料技術的競爭力。
10年前在塑料OLED(P-OLED)市場上,韓國業者曾積極參與藍色(B)與綠色(G)市場,但現在幾乎全讓外國業者占領。因為韓國業者集中在價格競爭較激烈的領域,導致獲利減少、研發范圍愈來愈窄的問題。
梁中煥認為,OLED材料業界應積極提高磷光藍(Phosphorescence Blue)的性能,并研發能取代磷光藍的新技術,如:熱活化延遲熒光(TADF)、QLED、Pe-LED等;業者也應多與學術機構一同研發技術。
DS Neolus研究所長李范成(音譯)表示,韓國政府應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研發OLED材料的關鍵技術專利。目前OLED材料市場上,約由30多家業者持有6,000多項專利,韓國中小企業要研發出新的專利實屬不易。面板業者每年支付高達營業利益10~20%左右的專利使用費,也是一項不爭的事實。
唯有政府在背后積極提供支持,中小企業才有能力研發新的專利技術。韓國政府應推動相關計劃,擴大補助規模與對象,才能幫助材料產業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