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鑒于上述問題,各地主管部門針對立柱媒介的控制、限制性規劃陸續出臺,清理整治的行動也愈演愈烈。目前,部分一、二線城市已經頒布了建成區范圍內禁設單立柱的規定,高速路、國道等沿線區域的單立柱廣告媒介經營,也在不同程度經受震蕩與打擊。傳統立柱廣告的轉型與發展,成為戶外行業與管理部門共同關注的話題。
清美道合認為,公共空間落地媒介的進化之路,應該走出如下三步:
第一步:優化選點
首先,在傳播效率層面,布置在高速路、快速路沿線的落地廣告的受眾絕大部分為車行人群,該人群接觸戶外媒介信息的時長與車速成反比,唯有減少點位數量、凝聚視覺核心、簡化版面信息內容,才能夠使信息有效傳播;
其次,在視覺體驗層面,密集失控的點位布局會降低體驗的舒適度,視覺的污染與疲勞會迫使受眾拒絕觀看立柱廣告及其信息,唯有合理控制間距、減量集中設置,才能使落地點位與環境協調統一,贏得受眾好感;
另外,在經濟效益方面,同一城市、區域、路段設置點位的設置數量與總收益并非一直正比增長,當點位數量過多過濫,超過目標廣告主投放的臨界點,總收益及單點收益均會下降。
因此,點位數量的控制是落地媒介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基礎。
進一步,在選點方面,應遵循場地印象原理,選取價值高、視野廣、視距長、車速慢、覆蓋多方向車流、人流的點位設置。如,機場、碼頭、動車站、火車站周邊的開放公共空間是值得重點開發的區域;在高速公路及快速路沿線,應優先選取互通區、服務區、收費站等節點設置;在城市內部環路及主干道沿線,優先選取立交橋、廣場等節點進行設置。嚴控數量、集約布點,是打造高品質與高收益落地媒介的前提與保證。
第二步:藝術展現
作為一個大型構筑物,大型落地媒介應肩負起城市公共藝術的使命,反應城市的地理地貌 、歷史文化、區域產業、人文風物等文化特征,成為城市的精神代言、魅力名片。
本文中,清美道合將選取幾個不同的城市文化元素開發方向,探討落地媒體轉化為公共藝術的可能性。
落地景觀媒體文化元素開發方向
1、地理地貌元素
濟南案例:濟南市因境內擁有“七十二名泉”而得名“泉城”,清美道合通過對泉水的不同特點進行抽象提煉,表達泉城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秀美,展現水城交融、沉穩靈秀的地貌文化特色。
拉薩案例:將廣告位融入珠穆朗瑪峰偉岸的輪廓中,彰顯世界屋脊的地貌特點。
2、歷史文化元素
蘇州案例: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坐擁太湖萬頃碧波,帶領蘇州旅游進入“太湖新時代”。
清美道合采納傳統蘇州園林中門的形象,以現代手法傳達古典語義,打造“太湖之門”的景觀雕塑媒介,為景區呈現一扇通往太湖的形象之門。
3、區域產業元素
重慶案例:隸屬于重慶兩江新區的魚復片區,最為重要的產業板塊是為汽車制造業,長安汽車、現代汽車等知名車企紛紛落戶于此。
清美道合挖掘區域產業特色,引入道路、山巒、輪胎等符號,融合大地藝術、景觀綠化、實物模型等設計手段,打造出一批符合區域定位的落地景觀媒體,塑造了個性化的區域形象。
4、人文風物元素
廈門案例:廈門古稱“鷺島”,白鷺也是廈門的市鳥。清美道合在廈門機場進入主城區重要道路節點,選擇對景立柱廣告進行改造,形成白鷺展翼的意向,展示了城市奮進騰飛的活力與開放包容的精神。
吳江案例:采用風帆的意向,將區域導視和戶外媒介融合統一,形成獨具魅力的城市入口地標。
第三步:系統規劃
在門戶區域、重要節點形成亮點還遠遠不夠,城市是由線性的道路聯接而成,戶外媒介的藝術特征可以輻射到更為廣闊的城市空間。
在很多城市的調研過程中,我們往往發現這樣的問題,落地戶外廣告與周邊路燈是不同的造型、材質、色彩。同時,一條道路上的公交車站、景觀燈、道路銘牌、售報亭、座椅、垃圾桶、導向標識往往也各自為政,缺乏應有的呼應統一關系。
究其源頭,多頭行政管理與規劃建設缺乏統籌,造成了如上亂象。清美道合認為城市落地戶外廣告與街道家具、導向系統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管理層面,應首先打破行政管理壁壘,建立高效、協同的管理機制;在規劃層面,應在點位、功能、色彩、形態、材質、比例等等各方面統籌規劃,并逐步做到協同實施、同步運營與維護。
統籌管理、系統規劃,將為城市帶來更為協調整潔的公共服務空間,也將擴容戶外媒介的經營價值。
來源:亞洲戶外A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