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6已接近尾聲。無論是正在尋求轉型的巨頭公司,還是前仆后繼的初創企業,又在物聯網技術引領的新智能化浪潮中顛簸了一年。
回首這一年,既有大佬們看準時機的大手筆布局:7月,軟銀(Softbank)322億美元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明確了進軍物聯網的野望;10月,高通47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車載芯片商恩智浦(NXP),以彌補自己在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技術短板
也有傳統巨頭智能轉型的深化探索:年初,傳統清潔設備領域隱形冠軍ICE公司宣布與沃達豐達成合作,從傳統銷售模式向計費租賃模式轉型:4月,中國照明行業巨頭歐普照明與華為正式簽署智能家居戰略合作協議,并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16發布了合作后的首批產品,如今,Hilink產品套裝已經落地。
還有一大批初創企業的起落興衰:2月,知名物聯網初創公司Jasper被思科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以其功能完善的軟件服務平臺來豐富思科的產業布局;10月,國內知名智能家居企業歐瑞博正式宣布獲得1.1億人民幣B輪融資,將進一步完善其一直倡導的家居生態;12月,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宣布公司將停止運營,并以微不足道的4000萬美金出售給智能手環產商Fitbit
兩大陣營:傳統巨頭PK初創企業
通過這些引發行業廣泛爭論的大事件,我們從玩命的技術革新和持續自我顛覆中看到了物聯網的方興未艾。據麥肯錫估計,2025年之前,物聯網的潛在經濟影響力為2.7-6.2萬億美元。面對全新的機會和市場, 大批物聯網創業企業紛紛入局,傳統公司也開始急于向智能化轉型探索——在這場角逐中,逐步形成了傳統巨頭PK初創企業的兩大陣營。
業內形象的把兩者比喻為“大象”和“螞蟻”,也因此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物聯網時代的“BAT”將是什么樣的?是傳統巨頭的成功轉型(大象轉身)還是初創企業的異軍突起(螞蟻逆襲)?
參考互聯網時代,人們會想到雅虎的奇跡,兩名窮學生從零做起,拿到孫正義的投資,在華爾街上市的第一天股票總價就達到了5億美元;又或者是阿里巴巴的崛起,一個“鄉村英語教師”在杭州西湖畔,從簡陋的中國黃頁蛻變為中國第一大網絡公司。
于是,有觀點說,初創企業沒有負擔,管理靈活,敢于創新,能快速應對市場反應,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優勢盡顯,而很多傳統大企業因為體量太大,顧慮太多,決策流程冗余繁雜,面對新的科技浪潮時反而有些束手束腳。物聯網時代,很可能再次上演“螞蟻”顛覆“大象”的奇跡。
真的如此嗎?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有一點關鍵不容忽略,就是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根本不同在于物聯網有“物”,即硬件。一旦涉及硬件,需要的成本和資源可不是互聯網時代寫幾個程序編幾個軟件可比擬的,在這方面,巨頭就顯得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傳統巨頭在行業里多年的積累和對行業深刻的理解,成為了其智能化轉型的最大助力,這確是初創企業拍馬也不能及的。筆者認為,這一點也是巨頭智能化轉型和創業公司搞物聯網的最主要區別。
當工業物聯網的概念提出之后,很多企業都看到了其巨大的價值和前景,一大批初創的平臺企業和云服務供應商都想要做工業物聯網。
但是,做工業物聯網,需要將工業系統與IT系統深度融合,需要對工業應用有很深的理解,而這一領域并不是云服務提供商等平臺類的企業所擅長的,他們更擅長的還是做標準化的服務。所以GE這些對OT和IT均有深入了解的企業在工業物聯網領域更具優勢,才取得了如今廣受贊譽的成績。
物聯網為什么需要對行業的深刻理解?
講完兩個例子,我們再繼續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筆者作為媒體人經常會和行業內的人聊天,所以也會聽到諸多抱怨。“真正深入往里做的時候,才發現,水太深了!”
做物聯網智能設備為什么需要對行業深刻的理解呢?這是因為智能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會讓產品本身的自有功能產生什么質的變化,如果對一個行業沒有深入的了解,連基礎產品都做不好,加上的智能反而成了“雞肋”。
在家居領域里做智能插座和在醫療冷鏈領域做智能插座能一樣嗎?絕對是不同的!臥室里的燈,消費者希望能夠不下床通過手機直接斷電,但是醫療冷鏈領域,插座敢斷電嗎?一旦給產品設置了自動斷電的功能,完全就是自己制造了一個大隱患,環境溫度發生變化,幾百萬的疫苗分分鐘就要報廢。這時,懂行的人來設計這件產品就絕對不會出現類似的低級錯誤,他們針對這一點,給插座設置了斷電警報功能,防止意外的發生。
總結來看,在傳統照明領域深耕許久的歐普照明在智能家居照明領域快人一步;對工業制造有深刻理解的GE搞起工業物聯網來比旁人更具優勢,巨頭們未顯疲態。
(來源:物聯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