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德國智庫周三公布一份中國研究報告,指中國意欲爭奪世界高科技領軍地位。這將給西方工業國帶來挑戰,就德國而言,經濟增長可能將受到抑制。
據德國N-TV電視臺報道,中國的新戰略“中國制造2025”將威脅到西方工業國家的地位。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周三公布了對“中國制造2025”的研究報告。報告表示,中國的目標是先更新生產設備,然后爭取成為“高科技大國”。自己沒有的技術,中方將主要通過購買西方企業來獲取。中方的目標是最終以中國技術取代西方技術。
自今年1到9月,中國投資商對歐盟成員國的投資超過了150億歐元,到年底將接近190億歐元。今年上半年,中方對美投資超過了170億歐元。
報告警告企業不要上當,政界和經濟界不要被“中國制造2025”帶來的“短暫業務機會所迷惑”,而要仔細審查來自中方的并購。歐盟應效仿美國,就外來投資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中方近來收購德國機器人生產商庫卡、芯片設備生產商愛思強和燈具照明公司歐司朗的行動引發激烈爭議。德國《新聞報》表示,這只是中方并購外企的開始。不過,中國的戰略目標很高,未必都能實現。
德國聯邦并購協會總經理馬德庫里格日前稱,截至現在德國累計已有約200家企業被中國并購。今年上半年,中德之間的并購交易額遠遠大于以往。
中國商務部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中國對外累計投資金額1617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增速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有余。
其中,11月當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57.4億美元,同比猛增76.5%;新簽合同額269.5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91%。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已幾乎涉足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制造業并購接近三成。據商務部數據,1-11月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項目共561個,交易金額達824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其中制造業以近230億美元的并購金額名列首位。
在歷經1年多股份增持以及收購進程以后,中國美的集團將于明年初,在成功報價后收購德國庫卡幾乎全部股份。
然而自美的對庫卡展開收購攻勢以后,包括德國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和德國籍歐委會委員厄廷格(Guenther Oettinger)在內的布魯塞爾和柏林的官員都曾表示憂慮,由于庫卡是所謂的工業4.0的關鍵企業之一,德國政界擔心對未來具有重要意義的先進科技被轉移到中國。
近年來,中國公司在德國掀起收購熱潮,老牌叉車生產企業凱傲(Kion)、水泥泵生產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和特種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等都被中國公司控股。
然而也有被“刁難”的,中國福建宏芯基金在收購德國半導體公司愛思強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發布總統行政令,以安全為由宣布收購無效。迫于壓力,最終導致收購“流產”。
“中國制造2025”指導綱要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印發,綱要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