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歐司朗出售LEDVANCE的消息剛剛塵埃落定,緊接著三安將收購整個歐司朗的消息又席卷了LED行業。這不禁讓人聯想起飛利浦壯士斷腕,轉讓LumiLEDs;三星LED黯然收縮海外市場;GE倉促退出中國……顯而易見,LED照明時代,競爭秩序在洗牌,傳統巨頭的利潤堡壘正在被瓦解,他們的競爭力也日漸式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LED照明企業卻不斷從巨頭手上買下這些業務。
橫向:跨境并購拓展海外市場和專利輻射地
對于歐美照明企業來說,在全球照明市場過度競爭,價格戰日趨激烈,技術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找準時機,出售利潤不高的業務進行套現,并投資到利潤高的板塊,重構商業模式和業務結構,是海外企業比較常見的做法。
但中國LED企業卻亟需擴大出海口,尤其需要攻破專利的壁壘,走出國際市場。所以從飛樂音響到金沙江創投為首的財團,再到木林森都不惜“高價”進行跨境并購,利用國際品牌資源和技術專利,迅速壯大并搶占海外市場。
買賣雙方各自的考量都不一而足,但從金沙江等財團收購LumiLEDs受阻以及德國政府對歐司朗事件的回應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跨境收購還更多地涉及國家競爭格局的層面。歐美國家擔心重要專利技術的流失,而中國政府頻頻在背后資助收購,可能更多對LED產業的戰略布局。
甚至有媒體指出,此次三安收購歐司朗的背景絕非LED產業這么簡單,是中國在智能時代對整個集成電路芯片的戰略布局。但不可否定的是,中國LED企業的競爭力正逐漸凸顯,在國際競爭中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而政府也正在進行頂層設計,全力支持企業的戰略轉型,實現“質”的突破。
縱向:高效整合產業鏈下游應用亟呼“供給側”改革
在全球競爭格局下,產業龍頭的資本整并策略,是一個產業甚至國家的戰略發展高地之一;而另一方面,產業鏈的高效整合則是產業內部的聚合反應,進行“供給側”改革,是產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高地。
伴隨著LED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LED制造成本持續下降;同時產業洗牌過程中的優勝劣汰,競爭越來越激烈,眾多LED應用企業紛紛表示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與供應商形成更加緊密的抱團發展,以求得同甘共苦迎接慘烈的競爭局面。
LED應用企業在配套材料的供應商選擇上,需要與一批產品好、技術強、品牌有知名度且穩步發展的伙伴合作共贏,尤其在LED封裝器件、光學材料、驅動/散熱、材料配件方面都需要與綜合實力強勁的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縮短研發時間,降低生產成本,構建自身競爭力。
加上近年來智能照明發展如火如荼,一批應用企業亟需尋找優質的驅動IC和智能照明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LED的應用越來越多元化,衍生了可見光通信、虹膜識別(IRLED),深紫外殺菌(UVLED)、植物照明、醫療照明以及車用照明等LED新的價值,這需要中上游提供創新的有競爭力的產品支撐到下游。
可見,產業鏈企業間的緊密合作,照明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是企業構建自身競爭力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現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