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點校正技術概念源起
編輯:新雨 [ 2011-3-2 9:58:55 ] 文章來源:LED大屏網
內容導航:
逐點校正技術概念源起
當前LED芯片生產制程現狀,決定了即便是同批次生產出的LED芯片,其個體間發光強度與主波長依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對于LED顯示應用來說,這種差異性將嚴重影響顯示質量,必須首先通過分光分色對光度、色度以及電參數等指標進行分類篩選后,才能應用于同一張顯示屏上。
然而,用分光分色的方法來解決芯片個體光度色度不一致的問題,由于精度不足,后續工藝流程的影響,以及老化過程的光衰不一致等因素,并不能達到完美畫質。此外,已使用一段時間后的顯示屏也會因光衰不一致等因素顯示質量下降,出現“花屏”,這也是分光分色鞭長莫及的。LED世界資訊網A2g9g#o_6V
因此,業界嘗試從顯示屏制造的最后一道流程著手,通過對差異性的LED燈點采用差異性的驅動來解決該問題,這就是逐點校正。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外出現逐點校正的理論雛形,并開啟了這一技術的實踐探索。然而,由于缺乏適用的通用數據采集工具以及技術壁壘等因素,該技術的研究長期處于不連續、不系統,自成一家缺乏交流的狀態,逐點校正也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筆者在此嘗試著提出自己的理解,定義如下:
逐點校正,即通過對LED屏上的每顆燈點區域的亮度(和色度)數據進行采集,給出每顆燈點的校正系數(或每個像素的系數矩陣),將其反饋給顯示屏的控制系統,由控制系統應用校正系數,實現對每顆燈點的差異性驅動,從而提高顯示屏的均勻度和色彩保真度。
頁碼:
1
2
3
4
5
下一頁
有意與本網合作者請與《LED大屏網》聯系。未經《LED大屏網》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即為侵權。
LED顯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