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智能有多火,回憶一下近兩年各行業的展會,從消費電子領域到家居領域再到顯示行業,智能的熱度居高不下,從廠商到媒體,如果沒有智能兩個字的包裝和映襯,似乎瞬間就要被踢出局;而從大環境中來看,智能都是絕對的大風向,全球智能化、智能城市、智慧交通,所有的一切發展都離不開智能二字。
有研究者認為,高速發展的市場帶來的是快速更迭的產品,如果從整個市場鏈來看,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同的群體,所以這里存在三種用戶體驗,一種是廠家宣傳的,一種是消費者以為的,一種是使用者感受到的。理想狀況下,三者不應該有絲毫偏差,但現實狀況是,總有一些開發者,在技術和成本的限制下,意淫出很多貼心的“人文關懷”,一頭熱地為市場假定了這些關懷的剛需,那么總得有人為此買單。而這買單的人并不是消費者,而是廠商,企業的趨利性導致其對市場盲目的樂觀判斷。
其實,任何的發展都不一蹴而就的,就像新生兒一樣,學會了抬頭、翻身、爬行、站立再是行走和跑,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成長,而不是像揠苗助長、過猶不及。智能顯示亦是同樣如此。
行業人士認為,智能至少是經歷過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里,所謂的控制還是通過人機界面操作的,比如說面板、按鍵等都是需要人發指令的;第二階段是通過一些感應探測的設備進行主動的判斷,從而實現主動的智能控制;第三個階段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不僅僅對于人同時對于周邊的環境進行判斷和主動識別,進而為受眾提供一個最恰當、最合適的顯示感受環境。
而筆者覺得,對于企業而言,無論怎樣階段的發展,要實現產品最終轉換為物質價值,要真正挖掘智能市場的真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如果沒有真正的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沒有真正的研究他們到底要什么,只是單純的從產品功能的角度去研發,這個就會造成產品和最終市場的脫節。產品不是單純的一個靜態物件,智能化之下更應有人文情懷,更有人的情味。
而智能最終能在市場中能真正智慧,實用和易用是終端消費的低端要求。用戶的剛需只有在生活中解決掉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才能算得上智能;用戶只有通過最簡單的操作完成指令發送,才會讓智能落地,甚至不需要用戶發出任何指令就能實現智能化是最理想的狀態,盡管當前的技術還是無法實現這種最理想的狀態,但是這一未來的發展方向十分明確。而從控制端來講,智能還是需要更多人性化的細節,如操作使用上的簡單、簡潔,如顯示的高清、快捷,這些從客戶中而來的要求就是需要廠商去關注分析和致力解決的。
當前,智能化的大風正在呼嘯而至,眾多企業都站在風口上,有的未雨綢繆、早已經開始智能之路;亦有小試牛刀、剛剛入市;亦有徘徊觀望、準備進入。但是機遇在此,并不意味著就有能力進入,更不代表成功,每個企業應該根據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尋找自己的潛在能力,分析這種能力與其他同行的差異性,并從競爭對手和市場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在行業中沉淀積累足夠的資本,才能真正借智能之勢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