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千呼萬喚始出來!等待了大半個月,2017年LED上市企業第一季度業績預告終于在近日與大家見面了,那么,在2017年開局各LED企業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呢?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所有企業的業績預告期間為:2017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3 月 31 日)
聯建光電
3月22日,聯建光電發布2017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的業績:同向上升;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與去年同期相比,本期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內生與外延并進穩步增長,數字營銷、數字戶外、數字顯示設備三大板塊業務銷售規模擴大及訂單不斷增加,公司智能營銷服務集團盈利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利亞德
3月27日,利亞德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報告期內歸預計的業績:同向上升;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與去年同期相比,本期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銷售規模擴大及訂單增加。
奧拓電子
3月31號,奧拓電子發布2017年度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報告期內凈利潤千萬。預計的業績:扭虧為盈;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為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較快所致。
艾比森
4月7日,艾比森發布2017年度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報告期內預計的業績:同向下降;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1、由于2016年第四季度公司多款顯示屏新產品上市,在新老產品交替期間,2016 年第四季度顯示屏訂單額未達到預期目標,導致 2017 年第一季度確認的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對公司凈利潤造成影響。但公司 2017 年第一季度的顯示屏訂單情況反映良好,其中3 月份顯示屏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近 40%;
2、2017 年第一季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公司研發投入和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費用均增加。
3、2017 年第一季度匯率波動導致本期出現匯兌損失;
4、公司一季度非經常性損益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 462 萬元,主要為收到政府補助收入;
洲明科技
4月7日,洲明科技發布2017年度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報告期內預計的業績:同向上升;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1、與去年同期相比,本期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1)公司全資子公司深圳市雷迪奧視覺技術有限公司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較大幅度上升;(2)國內LED小間距市場持續向好,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較大幅度上升;(3)外貿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
2、公司預計2017年第一季度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482萬元。
雷曼股份
4月7日,雷曼股份發布2017年度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報告期內預計的業績:同向下降;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報告期內,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公司 LED 主業銷售收入及利潤有所上升,體育收入因不再續簽中超聯賽合同而有一定程度下降。
木林森
3月31日,木林森發布2017業績預告修正,公司修正了之前發布的業績預計,預計的業績:同向上升;
修正后業績預告情況表:
木林森表示,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要產品的價格穩定,募投項目新增產能逐步釋放,加之公司募投項目新增產能的釋放,規模化效應明顯提高從而促使產品的單位成本進一步下降,致使公司本期經營業績同比去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國星光電
3月21日晚間,國星光電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的業績:同向上升;
業績預告情況表:
國星光電表示,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為公司擴產產能逐漸釋放,銷售收入增加所致。
華燦光電
2月27日,華燦光電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的業績:扭虧為盈;
業績預告情況表:
業績變動原因說明
華燦光電表示,本季度業績大幅扭虧的主要原因如下:隨著LED芯片行業的回暖和公司新增生產設備的投產,公司LED芯片業務營收相比去年同期取得顯著增長,同時本季度相比去年同期新增了公司并購的藍晶科技的藍寶石業務模塊收入,進一步提升了公司整體收入水平。本季度公司毛利率預計繼續保持去年四季度水平,將明顯高于去年一季度水平,預計提高20%左右。收入和毛利率的提高使公司在報告期內業績同比大幅改善,公司預計毛利額的增長遠大于公司其它管銷財費用的增長,成為公司本季度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此外,預計公司營業外收入同比增長也促進了業績改善。
其他相關說明
公司預計本季度會繼續取得一定的政府補助,營業外收入有一定上漲,預計非經營性利潤在4900萬左右。
從上面的各LED企業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中可以看出,LED屏企第一季度基本實現盈利,而且較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都是上升,除了艾比森和雷曼因為某些原因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由此可見整體來看當前led顯示屏行業還處于上升階段,還是“有利可圖”;而從led顯示屏行業上游企業的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來看,木林森、國星表現搶眼,華燦光電扭虧為盈,德豪潤達稍稍遜色,可見當前上游LED企業的品牌效應也再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