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城市化的水平也提高顯著。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多項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預計將超過60%。產業、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高度集聚于一些地域性的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這些城市的人口規模急速上漲,面積也快速向周邊的區域擴展。此外,另一些中等城市,也因為產業的高度聚集而發展成為人口眾多的繁榮城市。

隨之而來的人口城市急劇膨脹,交通擁擠等“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探尋和創新城市發展動力,并有效化解“城市病”困局,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選難題。為此,智慧城市應運而生,并被視為新型城市發展理念與范式,迅速成為全球城市發展與規劃領域關注的焦點。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政府、企業和人們相互交往的方式。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各種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響應,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為居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通過智能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處理,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優化城市管理、城市運行和城市生活,從而使城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智慧”狀態,即“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以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網絡組合為基礎,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成為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三化”融合發展的新范式。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發展政策的不斷出臺,以及智慧城市建設在全球范圍的持續升溫,昭示出全球或將迎來智慧城市時代。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設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將增加城市發展紅利2.5-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引領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
自我國政府高層提出要建設“感知中國”的宏偉目標后,很多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已經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規劃日程中,甚至著手編制智慧城市專項規劃。北京積極走上“智慧北京”的新路子;上海積極探索綜合智慧城市建設;深圳首次提出“智慧深圳”理念,打造物聯網產業的黃埔軍校等。
當然,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推手作用也不斷加強,非政府引導的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也不容忽視。
共享單車的集中爆發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以摩拜單車和ofo為代表的“橙黃大戰”迅速占領街頭。資本的嗅覺向來敏銳,不計成本的投入將大戰推向高潮,而這種趨勢也延續到了2017年:1月摩拜宣布已完成2.15億美元融資,融資后估值躋身獨角獸企業俱樂部。同時,ofo也傳出即將融資1.5億美元的傳言,雖然不予評論,但市場熱度可見一斑。同時,已經完成合并的滴滴打車與快滴打車、餓了么與美團等等這些企業都就是站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的一次小革命,算得上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小體現吧。
在傳統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中往往只是基于現有因素的第四維度延伸,往往不能適應現在城市的發展,造成矛盾重重。現在的城市自我蛻變的、自我成長的能力已經遠遠大于過去。所以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智慧城市的理念與思考就變得必不可少了。
當然,現代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也問題重重。首先是對智慧城市的內涵缺乏深刻認識,不同部門、不同地區對智慧城市的認識并不一致。其次,我們尚未建立統一的智慧城市構架體系。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系統結構復雜,包括基于傳感技術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于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的網絡體系建設,涵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各類業務應用系統建設,以及標準規范、運維、安全體系等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最后,智慧城市發展模式有待研究確立;谥腔鄢鞘懈拍钅P椭械年P鍵要素,智慧城市發展有賴于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深度參與,它既是信息維度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過程,也是業務維度城市經濟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過程。
發展城市經濟離不開智慧城市的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也是智慧城市產業的核心基礎,其經濟價值十分明顯。
城市管理水平與服務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智慧城市的建設。城市需要精細和科學的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設能為其提供支持并為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住房問題、交通問題、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城市頑疾”的解決提供可靠方案,也有助于完善服務環境、美化人居和人文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同樣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檢測分析機制,提高決策能力,優化和智能化生產工藝,這也有利于城市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建設智慧城市對于節能環保事業、資源回收和在利用等也有著推進作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因此,城市增長的驅動因素就需要由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轉向知識、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讓城市發展更富有創新活力,讓城市運行更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