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需要有大數據思維。數據已經成為企業非常重要的資產。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投入,數據正成為新型商業模式的基石。讓數據流動起來,資源重整,發揮價值,數據驅動才能讓信息經濟更好地發展。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為期2天的第六屆中國智能交通市場年會3月23日在京正式閉幕。會上,多名行業專家表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仍停留在傳統的垂直應用,缺乏深度應用。而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交通,城市智慧交通系統通過自我調節,讓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有了“大腦”。
交通堵塞等“大城市病”長期以來屢被詬病,如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成了城市管理決策者的一道重要課題。部分行業人士認為,如何通過信號控制,提高路口的同行效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中最為基礎的關鍵一環。
未來,5G技術的發展將對智慧城市、遠程監控、能源等海量物聯網應用帶來變革性影響。而在智慧城市建設交通這一關鍵環節,技術最終要解決和實現的是讓出行暢通無阻、服務無處不在。
從全球來看,美國將“智慧地球”思路上升為國家戰略,日本和韓國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政務、醫療、教育等領域實現便民利民目標,歐盟也在關注環境、交通、醫療、智能建筑等人工智能領域的智慧城市建設。從中國來看,信息基礎設施、智慧政務、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交通、醫療、環境等領域在全國多地建設實施。
專家表示,智慧城市建設目前正處于數據整合、協同應用的融合階段,還面臨系統割據、信息孤島嚴重、數據碎片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程度低等挑戰。從起步、發展到融合,智慧城市的建設未來將走向成熟階段,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進行政府決策過程并提供信息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前在接受光明日報融媒體采訪時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其深度應用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用好城市的大數據。”
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度應用,如何用好城市大數據顯得尤為重要。海信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牟三鋼認為,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建設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智慧交通系統,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將為城市提供非常大的時間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