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LED下游應用不斷拓展以及市場滲透率逐步提升,具有高附加值的照明、小間距顯示、車用LED等新興市場將給行業帶來增量空間。尤其是隨著LED芯片廠商擴產謹慎,全球LED芯片產能緊縮造成供求關系緊張,導致上游LED芯片廠商提價。龍頭臺灣晶圓光電和福建三安光電部分產品已實行不同程度的提價,而華燦光電做為國內LED芯片龍頭企業也跟隨漲價,價格提升將有力增強公司盈利能力。
LED芯片業務領先,業績實現扭虧為盈
1月16日,華燦光電發布業績公告稱,預計2016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6,300萬元-26,80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據OFweek半導體照明網小編觀察,華燦光電的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LED外延、芯片銷售,LED收入增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公司通過技術進步和增加投資持續穩步提升產能,產品產銷量穩步增長,有效抵充了由于價格下降對銷售收入增長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公司抓住二季度市場回暖的機會,積極開拓市場并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增加收入。
目前,LED產業競爭依然激烈,但已經逐漸向良性競爭轉變,因為企業之間價格戰的空間也越來越小。隨著國家發改委發布“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新政策及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低質低價競爭時代已成為過去。LED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有序。
LED芯片行業作為資金、技術雙密集型行業,隨著行業發展的日趨成熟,市場份額將向具有技術及規模優勢的企業加快集中。而華燦光電也不斷擴張產能以搶占市場占有率,芯片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作為國內led顯示屏芯片市場的龍頭供應商,華燦光電擁有利亞德、木林森、洲明科技等優質客戶。業界首創推出小間距顯示屏專用芯片,中功率及高壓芯片產品市場份額不斷增長,倒裝芯片已達國內一流技術水平,背光芯片成功打入主流背光供應鏈。LED外延芯片擴產項目2020年達產后將新增年產300萬片產能。
2016年LED芯片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華燦光電產銷量穩步提升,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受益于小間距顯示屏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公司在顯示屏細分市場的產品呈現產銷兩旺的可喜形勢。
并購藍晶科技,實現產業鏈整合
2015年,華燦光電以10.8億元收購云南藍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從LED產業鏈的中游向上游延伸,公司業務在形態上將與藍晶科技形成互補,有助于公司擴大整體業務規模,提高盈利水平。
藍寶石襯底作為外延生產的關鍵原材料對華燦光電來說至關重要,華燦光電收購藍寶石材料商藍晶科技,打通上游材料環節,完善芯片+外延片+材料產業鏈上中游布局,協同效應將逐步顯現。藍晶科技公司的藍寶石襯底片業務毛利率高達45.24%,2016年上半年度自并表日起為公司貢獻7033.58萬元的營業收入和2390.6萬元的凈利潤,有效改善公司盈利水平。
華燦光電表示,LED外延、芯片及產業鏈延伸項目主要圍繞建設國際知名的LED產業基地展開,通過項目實施帶動LED產業鏈上下游及配套企業集聚,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公司的規模和成本優勢,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
收購美國MEMSIC,布局傳感器市場
作為國內第二大LED芯片生產企業,華燦光電在2016年7月21日發布初步重組方案稱,將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即標的資產為和諧芯光(義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并由該公司購買美新半導體有限公司100%股權。
據統計數據顯示,全球MEMS器件市場規模2018年預計達到220億美元以上,年復合增速約13%,中國已成為MEMS器件需求最大的市場。公司若收購完成將有力增強公司在傳感器業界的實力,為公司提供另一業績增長點。
在談到為何收購以傳感器為主業的美新半導體時,華燦光電總裁劉榕向小編介紹說,公司通過對LED行業進行重資產投資后,為了推動公司發展,希望引進一些新的業務,但新業務又不能相隔太遠,所以就收購了美新,“因為都是做半導體的,只是一個是LED,一個是傳感器,兩個行業很多是相通的,而且我們之間可以有很多互補的東西。美新的優勢更多在國際市場,而這塊恰恰是華燦比較缺乏的,未來可利用美新的渠道進入國際市場。”
同時,劉榕還表示,“我們在LED行業,經過這么多年的技術研發和制造,積累了豐富的低成本制造經驗,這些經驗對美新未來的發展會起到很大作用。未來華燦是LED和傳感器雙主業發展,我們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幫助美新快速做大做強。”
風險對策
近年來,LED芯片行業由于新增的大規模投資產能釋放導致大幅的價格下跌,雖然目前跌幅趨穩,但是為了爭奪市場的主導權,短期內再次出現市場價格非理性競爭狀態還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公司還將面臨著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導致的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為此,華燦光電通過擴增生產規模,產品銷售分布在多個細分市場,減少在單一市場受到全面價格下跌的沖擊風險。同時,擴大顯示屏市場的現有的優勢地位,通過引領產品的更新換代步伐避免與競爭對手發生簡單的價格競爭。此外,在白光產品領域,通過提升研發水平,使更多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避免與國內競爭對手發生惡性價格競爭。
還有,隨著公司規模的快速成長,特別是國際業務的拓展,未來公司與競爭對手在知識產權方面發生沖突的風險增大。為此,公司將進一步強化自主知識產權的申請和保護工作,同時拓寬與國際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尋求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