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多年政策補貼支持下,LED燈憑借節能環保的優勢和親民的價格,已快速取代了傳統光源白熾燈,點亮千家萬戶。行業“十三五”規劃對這一利國利民的產品也給予了很高“期待”,到2020年要達到萬億元產值。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創新已經是生存必須。”經濟學家周其仁表示。創新是LED行業的永恒話題,無論是業界大佬還是新銳企業都會津津樂道。但對于LED企業來說,想要創新,看上去很難。這是為什么?
企業越大,創新越難?
對新銳企業來說,創新難免是痛苦煎熬的抉擇:新技術經常有緩慢冗長的接受周期,國內尤甚,增長速度難以讓投資者滿意;而做傳統產品雖然收入初期增長快,但很快很容易變成紅海,天花板隨時顯現。
但對大企業來說,創新同樣是難題。近幾年,從各行各業,我們不難看到無數的創新產品和公司從默默無聞到赫赫有名,卻很少看到傳統老牌勁旅的身影。這是為什么?按理說不缺錢、不缺人、不缺市場的大公司相比一些小公司在創新方面更有優勢。
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祎曾說過,要創新就要把大公司做小,公司大了,跟創新必然是矛盾的,一旦公司大了,業務模式成熟了,就會追求相對安全的策略。創新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要承擔風險。而大公司,很簡單,你把成熟業務和創新業務放在一起養,用一套標準,一定是做不成的,最后一定會把資源給那些可能不創新、但是在今天卻很成熟、能帶來收入的業務,特別是一個上市公司,即要關心利潤,又要關心收入。
在大公司,內部既得利益產品線和團隊往往不自覺地阻礙新技術的應用,較小的初期市場規模不能滿足大企業的增長需求,管理者的慣性思維、保守主義、自滿情緒等等,種種原因促成內部創新舉步維艱。
何為創新?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表示,創新是企業家特有的“道具”,是將變化轉變成機遇的一種手段,然后作為一個系統整合成可以學習、可以實踐的東西。創新存在于企業的各個方面,可以是設計、產品、市場營銷上的創新,也可以是價格、客戶服務上的創新,也可以是組織管理或管理方法上的創新,還可以是保險種類的創新,使企業能夠承擔新的風險。創新必須以市場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的創新,可能會產生技術上的奇跡,但成果都會令人失望。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中國版權協會主辦的活動中說,創新就是兩件事情,“一個是干別人沒有干過的事情,第二個是干別人干砸的事情。”創新的失敗率很高,99%都會死,“因為失敗率(高),沒有人愿意花很多錢,很多人創業都是拷貝,核心是抄,因為創新的成本太高。不過,哪怕創新失敗的人也被社會尊重,因為只有失敗者才會造就創新者。”雷軍說:“(現在)電子市場主要是創新競爭,還沒有真正到效率競爭上,如果把創新和效率同時看成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話,這樣的公司生存時間和生命力比較長久。”
創新有何路徑?
微信公眾號正和島發表了一篇經濟學家周其仁的演講整理文章。周其仁教授在其中說,創新已經是中國經濟走到今天不得不高度重視的核心變量。創新不是“天才、好玩、酷”,而是生存。如果沒有創新,最后的結果注定是慘不忍睹,就像昔日美國輝煌的制造業,變成了如今的鐵銹地帶,工廠倒閉和工人失業。
周其仁把創新的路線分為上行和下行。其中上行路線指的是,從產品中找到痛點,然后做技術改進。比如,傳統的歐洲剃須刀是折疊一體的,但是吉列的創始人坎普·吉列把剃須刀的刀架和刀片分開,刀片是一次性的,價格降低到大眾消費得起的層次。吉列還發明了刀架定價很低,然后靠賣刀片來盈利的創新定價模式。
下行路線指的是從原理出發,先有科學論文,然后注冊專利、開發技術,最后變成產品,“從原理出發打下來的東西,壁壘非常高”。周其仁教授說,他去華大基因訪問,創始人汪建就說,華大基因最重要的資產是論文。
不同類型的公司進行創新,埃里克·萊斯(Eric Rise)的書《精益創業》或許能提供參考。他在《精益創業》里提出了創業的最小成本試錯方案,也就是,可以先向市場推出簡單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稱MVP),然后根據市場和用戶的反饋,不斷調整和學習,用最小的成本直接面向用戶,去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靈活調整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那么就能“快速、廉價地失敗”;如果產品被用戶認可,那么可以不斷優化和迭代,最終大規模投入市場。精益創業的方法可以被歸納為一個反饋循環:想法—開發—測量—認知—新的想法。
大公司同樣也可以精益創業。大公司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較小的單位,像創業公司一樣,進行實驗創新。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創業管理方法都適用,即使這種方法不會把每一個項目都變成谷歌,你也沒感覺自己受到市場顛覆。最小成本試錯的方案,也能提供一種保險。
(來源:廣東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