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快速前進,城市人口、工業、交通運輸等問題的解決成為重中之重,智慧城市的建設成當下發展的必然趨勢,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將智慧城市作為重點關注對象。隨著智慧城市試點范圍不斷的擴大,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市場機遇也受到熱切關注,投資、創業者傾巢涌入。
然而,在這片藍海中贏利者鳳毛麟角。對此,特斯聯科技副總裁謝超表示,目前公司智慧城市的大部分業務主要是與政府合作,為政府進行城市中的人口管理,我們之前一直從事智能硬件的業務,這些業務均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入,但目前公司處于營收平衡的狀態,并沒有實現盈利。
智慧城市市場量級誘人具有一定的門檻限制
自2015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互聯網+”概念開始,智慧城市產業的搭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風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報告》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例如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
ABI研究顯示,投入和支持智慧城市計劃和項目的技術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0年的80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超過390億美元,在該期間總開支中的份額達1160億美元。
無獨有偶,據Pike Research預測,全球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在2020年將累計高達1080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每年的投資額度在160億美元。
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猶如一塊誘人的蛋糕,吸引了眾多“食客”的光顧,但隨著資本及創業者的不斷進入,整個行業中的企業質量良莠不齊,競爭稍顯混亂。
“智慧城市市場的參與者,與O2O還是存在差別的,畢竟O2O進入門檻較低。”謝超表示,物聯網相對其他行業而言,有著一定的技術壁壘限制,而且需要后續不斷的投入用于技術的開發。
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發展問題,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就變得迫在眉睫。
但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云平臺的建設投入遠遠高于如何讓物聯網應用技術落地,滲透到公眾日常生活中,仍是十分棘手且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此,特斯聯科技副總裁謝超表示,所謂的智慧城市是要求整個城市的組成部分轉化成智慧型,從而實現智慧城市,而并非單純的建設云平臺。
智慧城市項目存在的難題
智慧城市這一項目自從誕生開始就成為各大行業峰會和政府會議上的“寵兒”,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70余個智慧城市項目落地并推進,但很多智慧城市在建設上面臨著各種難題。
目前雖說國內物聯網應用技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核心技術領域仍缺乏統一標準,部分高頻率領域的標準仍掌握在國外組織手中,國內企業使用需要支付專利費用,在無形中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國內各部門信息之間存在不可打通的壁壘,使得信息成為“信息孤島”,彼此之間缺乏共享機制,因此,該情況也是建設智慧城市的瓶頸之一。
事實上,國內物聯網領域不乏炒作概念的企業,而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多是中小企業,在技術開發上存在應有的資金支持,必定會使得在技術創新上會受到一定影響。
除了技術創新,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同樣也離不開技術保障安全。對此,特斯聯科技副總裁謝超表示,其實數據在獲取過程中就存在風險,為了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特斯聯不僅采用了常規的安全防范機制,區塊鏈技術也應用到了其中。
盈利依舊是難點
中國在智慧城市上的投入早已超過5000億元,預計未來投資會上升到1.1萬億元,智慧城市的建設將邁入高速發展期。但目前國內建設智慧城市解決資金問題的方法主要是EMC項目和PPP模式,核心都是通過政府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在獲取資金上,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現在涉足智慧城市的企業多處于占領市場份額、獲取用戶階段,由于盈利無法覆蓋企業運營支出費用,因此,現在行業內實現贏利者少之又少。
“目前公司智慧城市的大部分業務主要是與政府合作,為政府進行人員管理,我們之前一直從事智能硬件的業務,這些業務均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入,但目前公司處于營收平衡的狀態,并沒有實現盈利。”特斯聯科技副總裁謝超如是說。
現在智慧城市還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仍有較多的“大城市病”沒有解決,行業發展中阻力同樣巨大,但這并不能阻擋參與者進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