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可穿戴設備憑借新穎、實用的功能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并為人們的未來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藍圖。
想象一下,我們身邊的眼鏡、手表、水杯、桌椅、衣服、腰帶等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活”起來,這并不是癡人說夢,可穿戴設備不再只是人體的附屬品,而是會更智能、更深入地影響并改變我們的情緒、行為,甚至是生活。
在年初的MWC展會上,眾多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全場驚艷的產品。業界普遍認為,從2016年開始,可穿戴設備發展將提速。市場調研公司高德納預計,至2016年,可穿戴智能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并有望引領未來的潮流。
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可穿戴設備研究報告》顯示,從2016年開始,部分垂直領域的巨大潛力將開始釋放,可穿戴市場將正式進入啟動期,預計2016年可穿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截至2015年,中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仍處在探索期,表現為各類產品規模均有限,消費市場尚未成熟。而從2016年開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基于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類產品逐步成熟,產品差異化將加大。
從2019年開始,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商業模式逐漸完善,產品被消費市場接受,健康大數據服務更加成熟,產品更加細分。2022年進入市場成熟期,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趨于成熟,進入門檻提高。
從產品角度看,2015年,谷歌推出頭戴手機盒子Cardboard,蘋果正式發布Apple Watch,SONY發布虛擬現實頭盔,給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注入了強心劑。同時,三星、英偉達、愛可視、卡爾蔡司、雷蛇都發布了虛擬現實產品。
而在中國,華為、小米、中興、盛大、百度等企業的產品覆蓋智能腕帶、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大朋、暴風科技等企業也發布了虛擬現實產品。
如果將目前已經問世的可穿戴設備進行盤點,基本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 Up、Nike+Fuelband、Fitbit Fle等;第二類,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機的獨立智能設備Apple Watch、三星Gear、華為智能手表等;第三類,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的谷歌眼鏡和百度Eye類產品;第四類,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如無線臂環MYO等。此外,非主流的功能性產品還有拐杖、輪椅、繃帶、書包、服裝等。
2016年,可穿戴產品將迎來新一波的創新熱潮,尤其在VR/AR領域,已經聚集了大量的資本與創新者。相信2016年,可穿戴產品的創新將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