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外并購
“誠然,中美深化合作仍將是未來的大趨勢。美國并不擔心中國企業在美擴大市場,而擔心的是中國企業主導美國品牌后修改現有的游戲規則甚至制定新的游戲規則。“
援引自《中外管理雜志》Pengfei Li的《萬達入主好萊塢,沒那么容易!》一文。據悉,自2015年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潮開始遭遇新的攔路虎——當地政府。他在文末指出,“也許中國企業國際并購是全球化甚至獲得全球話語權的一條捷徑,但這條并購外國既有品牌的道路會面臨來自被收購國本土政治和本土文化的雙重壓力。另外,這條道路還會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的質疑,認為中國企業只有資本實力而沒有真正的品牌文化。
隱性缺陷
“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存在技術和設計問題,而是制造和工藝問題“,“沒有去把產品做精做好,因為沒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缺失往往會導致隱性缺陷,“這種缺陷看不見、摸不著,甚至用儀器也檢查不出來”。
援引《李翔商業內參》中,格力電器前董事長朱江洪11月26日在華南理工大學佛山校友會上舉例說,三星公司用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出手機爆炸的真正原因,就是產品的隱性缺陷導致的,“在工業里面,隱性缺陷就是在檢查、生產各方面過程中管理不到位產生的缺陷,比如元器件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產生了耐溫耐濕的缺陷,工人在操作工程中不注意,對元器件產生了硬件的沖擊,或者元器件受到化學損傷,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會存在隱性缺陷。也許有缺陷的產品只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但是當一千萬臺產品生產出來,后果是難以預料的”。隱性缺陷是阻礙一個產品走向卓越的最大困境,因為它難以覺察。
商戰形態
過去的商戰表現為企業發展中的市場、技術、人才、產品的競爭,未來的商戰表現為公司治理、控制權、股權爭奪,將更加殘酷。
援引“吳曉波頻道”巴九靈的《恒大掃貨萬科、格力將被舉牌,資本為何舉牌上癮》一文,在該文中,上海思治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潘躍新表示,舉牌概念、公司控制權爭奪將成常態。“這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市值100億以內的上市公司,不能做埋頭吃草的小綿羊,否則很有可能因突然地聯系被舉牌而丟了控制權。”
商業模式
“如今做平臺的窗口期過去了,做點(即產品)的時代到來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做大做強不再是主題。我們不比誰更大,我們比誰時間更長。”
援引自《中國新聞周刊》總主筆肖鋒《我們不比誰更大,我們比誰時間更長》一文。該文對比華為和樂視不同的企業發展模式,提出給中國企業的啟示:美國模式,做大做強,上市圈錢,如果可能,全球擴張。德國模式,專心做產品。德國只800家上市企業,但真正的主體是“行業隱形冠軍”的不上市家族企業。正如一家家族企業掌門所說的,一上市“錢和麻煩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