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于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在此領域的相關立法和政策顯得相對滯后,而針對企業大數據產業的政策立法就更加缺失。雖然國內目前缺失對于大數據產業的相關立法,但是相關工作已經在緊張的籌備中,在國家層面的大數據產業立法具體政策沒有出臺之前,各地方政府已經先行一步,紛紛推出鼓勵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政策細則。
以貴州為例,2014年下半年,貴州省已經將發展大數據產業上升為貴州全省戰略,出臺了《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和《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并成立以省長為組長的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各項工作已經有序展開。
鑒于中國在大數據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基礎較為薄弱,諸如個人隱私的界定、數據安全使用規范、數據開放標準等缺項嚴重。短期內很難完成立法。預計2015年,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增加條文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大數據標準制定工作有望取得突破進展,數據交換和
數據交易標準征求意見稿有望在2015年出臺,但被業界接受、認可和執行還需要時間。因為參與標準制定的多是第三方和中小企業,大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針對企業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為了使得未來相關立法切實落地,在制定政策、規章制度時應更多的運用PPP模式,保障以企業為建設和運營主體,將政府、社會的數據匯聚和管理,建立城市級開放數據的統一管理平臺。
(1)市場需求及市場規模
①中國企業大數據規模分析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它的生產和經營決定著中國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機和活力,企業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與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
根據國家工商管理總局數據,截止2013年底,中國企業總數達到1527.84萬家,國有企業、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占比分別為1%、22.4%和76.6%。而從2014年3月份,中國實行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新登記注冊企業戶數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這期間,每月新注冊企業維持在30萬戶以上,平均每天有超過1萬家企業誕生,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環境的趨穩,預計這一態勢仍將維持。
國有企業1.01%中型企業22.40%小微企業76.59%截止2013年我國企業類型占比國有企業1.01%中型企業22.40%小微企業76.59%
雖然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超過全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創新和活力的源泉,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相對于中小企業,國企顯然具有更多的數據沉淀,但是多年來對于數據深度、有效的使用卻仍處初級階段;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在數據的應用方面則顯得更加緊迫,因為這事關企
業的定位、產品的銷售、運營的好壞……對于企業的存亡至關重要。相信隨著國內企業在大數據方面意識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數據在企業的運用將更加廣泛,企業除了關注于自身數據的收集和儲存外,更多服務于各行企業的大數據公司也將大量涌現。企業大數據產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隨著中國企業對于大數據應用的不斷加深,中國企業級大數據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據預計,到2020年,中國企業級大數據市場應用規模將突破200億元。
②企業大數據需求分析
2014年,大數據進入快速發展的第一階段。需求方面,企業對于大數據的需求持續增強,各類大數據應用逐漸落地,并成為產業鏈的核心,企業著力培育自身的數據資產。供給方面,新興技術推動大數據技術環境趨向成熟,行業大數據應用漸漸豐富,大數據生態系統多元化程度加強。
就企業自身而言,內部數據是其向信息化、智能化企業轉型的基礎。如今,企業日數據產生量動輒多少TB,而我國企業級數據中心數據儲存量正在快速增長,其中,非結構化數據量更是呈指數倍增長,但是如果能有效的對于此類數據處理和分析,非結構化數據將對我國1000多萬家企業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2)競爭格局
①競爭格局現狀
企業大數據在中國的發展仍處初級階段,雖然企業對于數據的運用由來已久,但是對于數據的深度挖掘,以及對海量數據相聯系所形成的更加科學的結果利用仍有待提高。2014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的供給結構初步形成,并與全球市場相似,呈現三角形結構,即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華為、聯想、浪潮、曙光、用友等為代表的傳統IT廠商,以九次方、億贊普、拓爾思、海量數據等為代表的大數據企業。
2014年,大多數涉足大數據領域的企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企業大數據業務收入穩步提升。提供大數據服務的企業并不集中,除了谷歌、IBM、亞馬遜、微軟等大型企業外,眾多初創企業參與其中,為大數據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不斷成熟,企業越來越多的基于云計算面向大規模分析和應用開發大數據服務,傳統IT巨頭不再限于在原有解決方案基礎上拓展大數據業務,而是通過一系列并購投資來提升大數據解決方案服務能力。
2014年,跨國發展的大數據企業數量明顯增多。以中國市場為例,2014年除了IBM、微軟、谷歌、甲骨文、亞馬遜等已經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的傳統企業外,Teradata、Splunk、Cloudera、Tableau、Hortonworks、10Gen等大數據企業也紛紛入駐。這些企業憑借成功經驗和成熟的應用模式,迅速地敲開中國市場大門,迎合用戶需求。
②競爭格局展望
數據采集和跨界競爭越發白熱化
如今,在數據采集領域,互聯網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展開激烈的競爭。數據源主要包括互聯網數據、政府數據和企業數據,由于后兩類數據的采集主體一般不變,市場相對穩定,而對于互聯網數據,各大互聯網企業已經認識到數據的價值所在,將在數據獲取入口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小型企業在該領域很難有所作為。百度、騰訊、阿里等龍頭在搜索、社交和電商方面的數據優勢依然穩固,跨界整合獲取數據資源將成為這些企業的戰略方向。
數據存儲和交易呈現平臺化競爭趨勢
在數據存儲和交易領域,大型企業將占據一定的優勢。2015年,隨著云端數據中心的不斷推進和企業存儲能力的開放,數據存儲將會更趨于集中,大型數據平臺將應運而生。傳統大型IT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將依靠其技術能力和數據資源,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多樣化、定制化競爭趨勢
在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領域,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將成為市場的主力。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開源特征和企業級計算能力的開放使得大數據分析的技術門檻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應用需求的多樣化使得定制化服務成為主流,小型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如今,越來越多的大數據初創企業將聚焦在該領域,提供各類多樣化定制化的服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