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IHS Large Area Display Market Tracker大尺寸出貨報告,2016年7、8月,4K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都達到單月約600萬片的水平,分別占當月液晶電視面板出貨的26%和24%。
隨著液晶電視市場大尺寸化與4K電視滲透的相互促進,未來這一比重還將進一步提升。例如,按照最新的IHS大尺寸平板顯示產品出貨預測,在今年第四季度,這一比重就有望突破30%,到明年第二季度,則有望進一步達到35%。因此繼HD、FHD 等解析度后,4K解析度成為液晶電視面板市場的一個主流,已經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隨著市場的進化,平板顯示產業對于更高規格、更高解析度產品的追求的腳步遠未停止。在近期的各類行業展會上,各路廠商的4K產品層出不窮,但是越來越多的8K產品開始出現在各式展臺,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甚至有的面板廠商展出了110寸10K 面板產品。據IHS Large Area Display Product Roadmap Tracker顯示,目前各面板廠商在產或研發中的8K面板產品多達40余款,尺寸范圍從65英寸覆蓋到110英寸,顯示了大家對于8K面板產品前景的樂觀態度。
相對于4K解析度為3840×2160而言,8K面板的像素數目是4K面板的4倍,解析度為7680×4320,圖像深寬比均為16∶9,也是目前電視市場的最主流的深寬比例。而京東方所展出的10K面板,解析度則為10240×4320,深寬比則是21∶9,與電影院影片視頻信號深寬比一致,旨在為消費者帶來更為生動逼真的家庭影院感受。
相較于4K面板,由于8K電視面板的像素密度(PPI)更高,是同尺寸4K面板的2倍,因此在生產的時候,對制造工藝、精細加工能力要求都更為挑剔,10K面板則要求更進一步了。因此,與4K面板剛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各面板廠商都面臨良率提升緩慢甚至偶爾還會出現工藝問題導致良率不佳一樣,8K/10K面板的生產同樣尤為不易。
相較于4K面板的像素數量,8K面板的像素數量是其4倍,10K面板像素數量則是其5.4倍,因此相應的驅動芯片的數量均要相應成倍提升。而芯片數量越多,成本越高,控制難度也相應提升。而由于8K面板要求源驅動和門驅動電極均必須為銅,因此工藝難度相較于4K面板通用的鋁電極更高。目前只有LGD在這方面技術較為成熟,而三星則是在2016年開始全面技術改進,將銅電極制程全線導入,其他面板廠商則在8K面板銅電極制程上或多或少遇到了不小的難題。
另外,由于8K面板像素數量多,像素密度高,因此如果選用較小的面板尺寸,則會因為太高的像素密度帶來額外的工藝難度。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8K面板最小尺寸即為65英寸,像素密度達到136PPI;而絕大多數8K面板產品都選擇了75英寸,85寸甚至像98/110英寸等超大尺寸面板。而超大尺寸面板的制造加工工藝本身就十分復雜,對制造能力有較高的技術要求。而大尺寸、高像素密度,如何控制好顯示圖像質量,如亮度、對比度、一致性等,均對生產企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但是因此而言8K/10K就是面板的“終極技術”或者“解析度頂峰”,似乎又有點言之過早。當前平板顯示產業雖然規模已經十分巨大,但是技術進步的腳步卻從未停止,尤其以國內企業京東方為代表的面板廠商,一直在更高解析度產品的追求上孜孜不倦。隨著未來國內京東方與華星光電的10.5代/11代產線量產,在擁有更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追求更高解析度產品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不過,盡管面板廠商、電視品牌廠商在8K產品上都非常積極,8K產品真正進入市場主流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產業發展和積累。例如,當前雖然4K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但是絕大多數電視廣播網絡系統均不能支持4K內容的廣播;而8K內容的制作與試播出目前也僅有日本的NHK與京東方合作,在日本市場自2015年起開始進行一些積極的嘗試,并對2016年里約夏季奧運會進行了一些試錄制與播出。
因此,盡管我們仍對8K產品的前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但是我們預計,8K產品真正開始在市場發力,至少要到2~3年以后。當前情況下,8K產品的成本高昂,售價更是不菲,必然要等技術進一步成熟、產品售價更為親民,才可能在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基于此,以及2016年8K產品銷售量不及千臺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在2018年,8K電視銷售將達到30萬臺以上,并于2019年突破一百萬臺,此后進入快速成長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