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一個會場,見到國內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大咖,那唯有前幾日的烏鎮互聯網大會。BAT級別的馬化騰、馬云、李彥宏,以及備受矚目的京東、小米創始人匯聚一堂,當然不是為了單純的寒暄,最為主要的是思想、認知的交流。因為在經濟形勢、科技發展必然即將產生巨變的當下,唯有爭取的認知趨勢,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抓住機遇。而只要你稍做留意,就會發現中國這些最為重量級的企業家在不停地提到兩個關鍵詞:互聯網經濟下半場、人工智能。

作為互聯網第一代的老兵、互聯網經濟新格局的締造者、敢言“紅衣教主”周鴻祎,在這兩個方面都有精辟闡述,可以幫你一篇文章看懂大咖口中的這兩個概念,搶先一步抓住新機遇。
互聯網經濟下半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的IOT時代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基礎之上的,尤其是近幾十年來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無數的科技成果。今天來看,最令人興奮的變革發生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可以預見的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完美結合將開啟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我們或將加速邁入智能化時代。
現在,很多人直接將IOT定義等同于物聯網,這一點我不完全贊同。大約在10年前,就已經有人炒物聯網的概念。那時,物聯網被描述成一種傳感器網絡,我覺得這不足以代表IOT的顛覆性和創造力。
在我看來,IOT是把大到車床、集裝箱、汽車、遠洋貨輪、飛機等,小到手表、眼鏡、衣服、項鏈、腰帶,還有家里的燈泡、開關、冰箱、彩電等,所有的硬件都智能化。換句話說,這些硬件里都會植入一個智能系統。這個智能系統里面自然包括了傳感器,雖然傳感器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但IOT絕不僅僅是傳感器。有了這個智能系統,這些大大小小的硬件都可以變成智能手機;不同的是,它的外形并不都是手機的樣子。
一旦進入IOT時代,我們身邊的智能設備將會增加幾十倍,也就是說,未來會有幾十個類似智能手機一樣的智能設備記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記錄我們每天24小時的所有行為軌跡。比如,現在就有很多人戴運動手環,可能你睡覺的時候翻個身,它也會記錄這個動作并且將數據上傳。
同時,因為數據十分龐大,所以IOT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當這些大數據匯聚到云端后,利用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的算法,我們能夠發現這些數據背后的一些規律,并由此建立一些識別模式。比如,人臉識別、聲音識別,或者一些暴恐錄像的視頻識別等,這些看似是機器有了智慧,但實際嚴格來說,這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是一種算法在起作用。
人工智能一定要跟一個領域、一個產業相結合。舉個例子,比如推出AlphaGo的DeepMind,是谷歌收購的一家英國公司,下圍棋只是他們體現人工智能的一個方式,他們未來可以用這種計算機算法來做很多事情,比如用計算機管理共同基金,投資回報率比人工管理的基金高一個百分點,它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我們在美國看到了很多企業從務實的角度,把人工智能和很多東西結合在一起。
從國內來講,IOT對我們的制造業同樣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如今,制造業的很多公司都希望騰籠換鳥、升級轉型,但生產產品多年,卻在轉型升級的具體實現路徑上毫無頭緒。而IOT技術,可以把產品從一個物理設備變成一個智能化的終端,并且可以連接其他互聯網設備,最終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可以感知的世界。
人工智能:機會巨大,但是一場持久戰
人類社會經歷過的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現在所處的智能硬件時代,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之間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每當科技發展的紅利被商業模式創新挖掘殆盡后,經濟也隨之步入寒冬,直到下一輪技術革命的出現,商業模式創新才能重新迸發生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所產生的數據達到了驚人的量級,與此同時,以手機觸屏為代表的傳統交互方式已經在用戶眼中形成審美疲勞。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略顯乏力。
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挖光了Web2.0時代的技術紅利,所有人都在尋找新技術,以期獲得新的商業模式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無疑就是下一輪技術革命的焦點,假如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在這方面有了突破,那么新的商業模式也將涌現出來,帶來一個甚至多個萬億級市場。
IOT概念的提出,到現在也僅僅才三四年,智能硬件沒有到爆點也是正常現象,我認為它仍然處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對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前景,我非常看好,硬件賺錢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以下3個:(1)你的硬件如果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理所應當要從硬件賺到錢。如果所有人都覺得做硬件不賺錢,大家都去做軟件,那么硬件就會變得越來越差。(2)消費升級。這是一個必然趨勢,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為了更好的產品體驗支付更高的價錢。(3)未來,產品功能的細分會更加豐富,這會為智能硬件行業帶來更多的可能。
但是,由于我們設想的終極人工智能的復雜程度太高,它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必須經歷一個由點到面、由專用領域到通用領域的過程,并且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未來10年,人工智能的主要發展依然局限于專用領域內的定向智能化,只有人腦芯片等硬件架構取得新進展、運算能力極大提高,專用智能才有可能進化成為通用智能。
未來,我相信,人工智能時代一旦開啟,那對每個人都是新的舞臺。技術進步不可阻擋,甚至它會以指數級的速度逐漸加快前進,我們能做的,就是奮力搶占潮頭,迎接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