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飛利浦到歐司朗,中國企業全球收購的號角正在吹響。
近日,三安光電傳出全面收購歐司朗的消息,再次引發全行業的關注。盡管到目前為止,三安光電和歐司朗方面都未作出正面回應。但此前西門子集團宣布幾家中國投資者正在接洽收購其手中的歐司朗股權卻是事實。
對于三安光電的收購意向,也來自近年來產業格局的變化。尤其是中國最大的封裝廠(木林森)與最大的芯片廠(晶元光電)相聯合,對三安光電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需要一些措施來布局未來。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國企業依靠制造環節的成本優勢及價格戰,已經逼迫很多跨國公司逐步調整自身在中國市場的策略。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海外市場則是下一個要開拓的重點目標。
目前,中國LED企業掌握的實質性的發明專利還比較少,如果通過購買的方式取得專利權,再加上中國的制造優勢,對老牌的LED巨頭企業(科銳、飛利浦、日亞等)會產生相當大的壓力。
“歐司朗的專利很多,中國企業收購可以打破長期以來的專利封鎖,對傳統芯片巨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木林森市場部總監孫少峰表示,未來海外收購方向一定是新技術,專利,渠道。
今年7月,歐司朗已正式同意出售剛剛獨立運營的照明業務公司朗德萬斯(LEDVANCE),以木林森、IDG等組成的聯合體出價超過4億歐元(約合4.39億美元)。
LED產業的海外收購也吻合了目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搶市趨勢。
在全球經濟陷入困境,資產價格較低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海外并購力度無論從交易金額還是交易數量來看都呈快速增長趨勢。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近日稱,今年前8個月,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延續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并購項目486個,涉及67個國家和地區的16大行業,實際交易金額617億美元,并購金額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
對于正處于LED產業格局大變革的時代,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早已暗潮洶涌。
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認為,首先是中國LED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轉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同步時期已經到來。
其次,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有個特殊原因,全球經濟低迷,國外需要引資,需要創造就業環境,使他們的經濟可以更好地增長。
最后就是我們的企業競爭力上升,我們的企業有實力和資金來拓展市場,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進入2016年,全球LED產業正在進入“中國企業”主導的發展周期。一方面,中國本土LED產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一批上中下游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和產能擴張進入新的階段。
尤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強勢力量,更快速推動中國LED企業以兼并購方式快速擠占全球市場份額,并形成與傳統跨國巨頭之間的抗衡能力。
鴻利智匯副總經理王高陽認為,針對LED部分,目前國外的幾大巨頭紛紛都有剝離部分業務或整個業務的意向。對中國來說,LED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因此也是有著很大的機會。
在新形勢下,國內LED企業面臨的一方面是品牌本身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專利問題,第三,相關的海外渠道部分需要進行補充。
全球整合背景下,LED產業進入資本驅動成長階段,堅守主業的龍頭公司會通過更多的海內外并購重組實現更大更強。
由于產業利潤下降,GE、歐司朗、三星等國際LED巨頭紛紛退出照明市場,中國將成為LED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平臺,有望迎來更多的海外、高端市場份額,以及新一輪的產業并購機遇。
在孫少峰看來,中國LED企業已經由過去的技術實力偏弱到現在工藝水平的提升,我們做的產品足夠好,且價格足夠便宜。這些跨國巨頭就開始逐步放棄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轉型其他產品。
對于去年開始的一系列海外收購,有業內人士認為,收購有可能會促進LED行業加劇洗牌,現在LED的滲透率是足夠了,整個市場的增長也在趨于穩定,后面會形成很大規模的洗牌。
華燦光電營銷總監施松剛表示,收購對行業的格局會有改變,但是速度不會那么快。如果收購成功,真正帶來的影響也會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本身LED行業正在經歷快速洗牌過程,格局上可能會有一點改變。
對于,未來中國企業是否會考慮收購日韓LED企業,施松剛表示:“相信日韓的企業,未來也會賣掉。中國企業是否參與日韓企業收購,還是要看收購企業的價值。從制造環節來看,可能性不太大,現在收購的還是從技術、專利、渠道、品牌等方面考量。”
目前,日韓企業已經開始在被收購了,比如康佳收購松下照明。“未來日韓企業也是中國收購的目標,只要愿意賣,就肯定會有中國企業來買。”孫少峰表示,海外收購一定會加劇行業的洗牌,力量的集中就是行業的洗牌。一旦鶴立雞群,原來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下半年,LED產業仍然面臨著更大的機會,當然風險共存。
一方面,技術革新仍在快速演化,CSP等新技術成熟度加快提升。以紅外、紫外、車燈為代表的新應用市場在啟動。另一方面,圍繞資本、整合的產業兼并購將出現新的趨勢。
(來源:高工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