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為ULED技術的倡導者,海信正陷入愈加孤獨的境地。
9月中旬,生產OLED面板的LG Display公司,邀請LG電子、創維、康佳、長虹、海爾、TPV等6家電視廠商,蘇寧、國美(微博)等4家渠道商,成立OLED產業聯盟,以加快OLED電視的普及。
而在ULED陣營這頭,除了死守陣地的海信和TCL,并沒有新成員加入。
ULED與OLED兩派技術的爭論由來已久,兩大陣營均表示自己是電視技術的未來,作為ULED技術的提出和倡導者,海信在推廣ULED技術上更是不遺余力。
在這場爭論中,海信的情勢并不樂觀。OLED獲得越來越多擁躉,而ULED技術仍受質疑,海信押注ULED的策略引發頗多爭議。
不過對海信而言,死守ULED或許只是緩兵之計:拖住OLED發展速度,進而推廣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技術激光電視才是堅持ULED的真意。但是這一做法顯然蘊藏風險。
目前激光電視技術尚不成熟,完善需要時間,而且這一技術仍存在缺陷,是否能夠擔綱第四代電視技術,外界持觀望態度。由此,堅守ULED更像是海信的一場賭博。
對傾力發展ULED與激光電視技術的海信而言,更棘手的問題是電視行業的戰場在逐漸轉移。隨著互聯網電視入場開始切走用戶,技術上的較量已經不是電視廠商對決的關鍵點,專注技術上的對壘,或許已經不是最優選擇。
苦心孤詣的推廣
電視行業已經經歷兩次顯示技術的電視革命,從第一代CRT電視到第二代LCD電視,從2013年起,有關下一代顯像技術的爭論開始出現。
在這次技術更迭期,OLED與ULED成為廠商選擇的兩大主要方向。
與LCD相比,OLED最大優勢是無需背光源能夠自發光:其為簡單的三明治結構,兩層電極之間夾有一層非常薄的有機材料,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除此之外,OLED還具有輕薄、可視角度更大、色彩更豐富、節能顯著、可彎曲等等特點。
與之相比,ULED技術只是對LED背光進行了優化,因此業界有觀點認為ULED在技術層面上并不能與OLED相提并論。
投入重兵研發ULED技術的海信顯然并不認可此種評價。
今年8月,在海信召開的線上發布會上,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曉華表示ULED電視優勢大于日韓OLED,海信ULED顯示技術已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超越三星、LG。
身處OLED陣營的創維很快對此發出反擊。在八月底的創維OLED電視新品發布會上,創維中國區營銷總部執行副總經理楊孝駿言詞激烈的與海信隔空叫板:“海信發誓說不做OLED電視,未來3年如果他真不做OLED,我賠他3萬元。”
這并非兩大陣營第一次打口水仗,事實上,圍繞OLED與ULED哪個技術更優的問題,兩大陣營隔空喊話不斷。
OLED最被詬病的地方在于良品率低、成本高,在壽命、殘影、耗電上仍存在缺陷,并且目前價格高昂。這些缺點相應成為海信推廣ULED的亮點。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OLED技術正在不斷完善,目前良品率也逐步提高,隨著面板生產商投入更多生產線,產量加大的同時價格也將逐步下降。
反之,圍繞ULED并非突破性技術的爭議卻從未平息,ULED要取得最終勝利風險重重。
海信的憂慮
面對海信孤獨守衛ULED陣營的做法,業界多表示懷疑和不理解。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曾分析,海信死守ULED而不敢接受OLED,是因為年近60的掌舵人周厚健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戰略。“彩電競爭激烈,市場兇險,周厚健退休前的這兩年,是不允許海信冒險的。”
但將海信全身押注ULED完全歸結為掌舵者不愿冒險顯然不足以解釋其真正原因。事實上,在業界看來,上游面板廠商才是主導彩電廠商技術路線分歧的背后力量。
一方面,發展OLED受限于供應鏈。LGDisplay是全球大屏OLED的主要廠商,創維與LGDisplay有資本層面的合作,雙方也建有合資工廠,海信如果加入OLED陣營,無法得到優質的資源供應。
另一方面,OLED的技術特點也讓海信存在疑慮。海信電器副總經理曹建偉曾表示:“OLED是自發光器件,不需要背光模組,一旦OLED成為市場主流,中國企業只能淪為外資品牌的分銷商和搬運工。OLED電視屏占了近90%的成本,所以中國品牌做的OLED整機,其實只能做剩余10%的工作,僅剩主板和底座了。”
可以看出,海信堅守ULED的是基于整個產業鏈發展之后做出的選擇:需要掌握核心技術進而掌握主動權;不想淪為產業鏈下游,做簡單的組裝業務,把高利潤部分拱手讓給國外面板生產商。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海信高調推廣ULED,但ULED更像是一個過渡產品。在極力推廣ULED技術的同時,海信正在緊鑼密鼓的發展激光電視技術。
對于海信電視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海信集團(微博)董事長周厚健曾說:“我們選擇了激光電視。”他解釋,CRT電視是第一代,液晶電視是第二代,OLED電視是第三代,激光電視是第四代。“海信想跨過第三代,直接進入第四代,將第四代前置。”
在這一思路下,ULED肩負的其實是戰略拖延的使命:拖延OLED上市的時間,為激光電視發展贏得時間窗口。
電視業競爭點已變
種種原因下,盡管備受爭議,海信仍將ULED的大旗高高舉起。而讓海信等傳統電視廠商頗為尷尬的是,在彼此糾結于電視技術的時候,行業已經發生變化。
互聯網電視已經是不容小覷的競爭對手,互聯網玩家的闖入讓電視行業由單純比拼硬件的時代,跨入到比拼內容和服務的時代。與傳統電視廠商不同,互聯網電視廠商主打硬件低價,通過后續的內容和服務獲取利潤。對傳統電視廠商而言,這種新模式是陌生并極具挑戰的。
近年來,在創維、TCL、康佳、海信等傳統品牌之外,小米、樂視、微鯨、暴風、兆馳、PPTV等多達13個互聯網電視品牌涌入戰場,一時之間,將原本就競爭激烈的彩電業推入了無盡的“紅海”。
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廠商也紛紛試水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互聯網電視,但與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小米、樂視等公司相比,傳統電視廠商面臨掣肘:渠道、管理體系、企業文化、服務建設等都無先例可循,多年來的硬件制造經驗也無法提供幫助。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還面臨用戶歸誰的問題。
在這場行業變革中,創維、TCL等廠商應對相對積極,與之相比海信顯得相對謹慎。干了30多年電視的周厚健表示,畫質仍是電視比拼的關鍵。在內容上,海視云平臺整合的內容和應用也不輸于其他的競爭對手。
顯而易見,海信仍將爭奪技術乃至產業鏈的制勝點作為當前重點,同時受限于產業鏈格局,孤注一擲押寶ULED也是海信當前的無奈選擇。
目前,行業格局仍不明朗,OLED與ULED的對決也還在繼續,而海信押注ULED的賭博能否成功,還需要用戶用腳投票才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