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回顧中國制造業發展成效和歸納追趕經驗中發現:多個制造業部門從多個方面呈現出了日益顯著的“路徑依賴”現象。而這卻成為當今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無法繞開的一個“坎兒”,即便我們的制造業在過去短短數十年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而在led顯示屏行業里,不難發現也存在著許許多多“路徑依賴”的現象,而這樣一種現象的存在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將會影響的LED行業向前發展,不利于行業的創新升級。
路徑依賴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用來形容某個系統在一個時期內的演化或發展方向會受到上一個時期內的發展軌跡的影響,即在整體上該系統的發展軌跡將遵循某一特定的路徑持續較長的時間。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調查數據來看看關于“路徑依賴”的一種體現。
2008 年10月,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和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合作對我國42個城市、超過1400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內容以這些企業從事的企業各項創新基本情況為主,為初步把握我國制造業創新的微觀基礎和階段性發展特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概述如下。
•接近50%的企業認為“優先安排在開拓市場和改進銷售環節的投資”符合了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33%的企業選擇了中立態度,而僅有19%的企業不太同意這種創新戰略的描述。
• 37%的企業認為“在行業技術發生較大變革時,為規避風險,更傾向于等待時機而不是馬上參與”的策略“基本符合”或者“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19%的企業認為該策略“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而44%的企業選擇表示中立態度。
• 55%的企業認為“在技術研發定位上,主要是做應用技術開發,較少做基礎性研究”符合了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說明了應用開發仍然是企業創新戰略的主要選擇。僅有13%的企業選擇了不太認同這種創新戰略的描述。32%的企業表示了中立態度。
• 43%的企業認為“在市場上出現新的產品時,優先采取模仿創新來盡快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其次是爭取開發差異性產品”的策略“基本符合”或者“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17%的企業認為該策略“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而40%的企業選擇表示中立態度。
• 61%的企業認為“優先考慮能將已有產品成本降低的創新,其次是發展差異化產品”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說明了成本創新是企業創新戰略的主要選擇。僅8%的企業不太認同這種創新戰略的描述,認為差異化產品開發對企業本身非常重要。31%的企業表示了中立態度。
• 60%的企業認為“在產品和工藝創新上,優先選擇產品創新”的策略“基本符合”或者“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說明產品創新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僅有7%的企業認為該策略“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而33%的企業選擇表示中立態度。
• 47%的企業認為“在面對強大競爭對手時,采取從低端(技術、市場)切入,逐步向中高端進軍的策略”符合了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16%的企業選擇了不太認同這種創新戰略的描述。37%的企業表示了中立態度。
• 47%的企業認為“在創新的定位上,優先考慮擴大企業規模和占有率,其次是將已有業務做精做強”的策略“基本符合”或者“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說明“規模崇拜”現象在企業創新戰略中還是比較普遍。僅有16%的企業認為該策略“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而37%的企業選擇表示中立態度。
• 31%的企業認為“當復雜技術可分解時,采取將技術拆解、部分或全部外包開發、再由本企業集成的策略”符合創新戰略選擇。22%的企業選擇了不太認同這種創新戰略的描述。47%的企業表示了中立態度。
• 41%的企業認為優先選擇進入新產業的策略“基本符合”或者“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創新戰略。30%的企業認為這種優先進入新產業而不是立足于將現有產業做精做強的策略“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創新戰略。29%的企業選擇中立態度,未在該戰略選擇上表態。
基于制造業跟蹤調查中對“企業創新戰略”的統計分析,結合對中國制造業追趕路徑和模式的經驗研究,我們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路徑依賴”現象,并對此進行了初步歸納。
1、規模偏向依賴。對于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詬病已是由來已久,除了表現為產品附加值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制造工藝等方面受制于人,一些產業共性技術體系缺失等方面之外,規模偏向還體現在企業在創新戰略路徑的選擇上。調研發現: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在選擇創新方向時,優先考慮擴大企業規模和占有率,而不是首先將本企業做精做專。換句話說,專業化、技術領先等戰略取向顯著落后于企業的規模化、成本領先取向。雖然這有利于企業實現早期的產業進入和快速擴張,但對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作用并不顯著,甚至還有負面效應。實際上,“規模偏向”依賴的背后就是“短視化”的市場偏向。這種市場偏向體現為重視市場投資勝于重視技術研發投資,偏好以產品創新滿足不同市場用戶的需求,而非工藝創新持續提高產品質量。目前,在led顯示屏行業,一些企業為了快速搶占市場,快速擴張,不惜降低價格實現大批量銷售,但降價的背后也存在的一些隱患。
2、低端市場依賴。盡管市場創新對于產業追趕和轉型升級作用顯著,但更本質的問題是多數制造業企業受制于核心技術能力的落后,往往容易陷入“低端市場”的依賴。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龐大、多層次、高成長的市場需求為眾多缺技術、缺資金、缺品牌的本土制造業克服各種產業進入壁壘提供了根本條件——企業得以從低端市場切入,并取得了超出預期的規模增長。眾所周知,LED行業的準入門檻低,因此在過去的幾年間,led顯示屏企業逐年增長,市場不斷被壓縮,沒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只能在低端的市場里打價格戰,但隨著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傳統渠道日益萎縮、低端市場持續飽和,未能及時掌握核心技術、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溢價的本土企業就不得不遭遇向中高端市場進軍的“天花板”效應。LED企業之間在低端市場的惡性低價競爭更是加劇了LED企業的成本壓力,使得很多LED企業難以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推動新市場開發。此外,低端依賴還表現為大多數LED企業在面對強大競爭對手時,更傾向于采取從低端市場切入的策略。但伴隨競爭的升級(從成本向研發、品牌的轉變)和范圍擴大(從區域向全國乃至全球)及全球市場需求的波動,加上在本土市場開放條件下眾多跨國公司以各種形式加速了從傳統高端市場向中低端市場的延伸,本土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與日俱增,一些以代工為主或低技術產品出口導向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更是面臨生存困境。
3、引進技術依賴。改革開放初期由國家主導的技術引進政策本是為了盡快改變我國落后的工業技術體系,縮短國內技術供給不足和國內消費需求快速提升的矛盾。客觀地說,這項政策對于大多數本土制造業企業的技術能力追趕和技術體系構建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企業在利用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時,卻因消化吸收投入的不及時,使得從學習能力向自主研發能力的升級出現滯后。企業技術創新存在“拿來主義”。如:在技術研發上企業更加傾向于進行應用技術開發而不是基礎性研究工作。又如,在創新投資上,優先考慮進行能夠較快產生實效的市場開拓和銷售環節改進,而較不重視技術開發。如今,中國本土LED企業的技術學習能力(主要體現為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在多年的積累和試錯中不斷提升,但恰恰是因為受制于自身“后發追趕者”定位,使得多數企業的技術升級仍舊處在跟隨階段,源于本土的重大技術突破較為有限。
4、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依賴。創新方式的選擇對于創新績效的影響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往往是關鍵性的。調查中,企業創新戰略表現出一定的模式特征,如成本創新(企業優先考慮能將已有產品成本降低的創新,其次是發展差異化產品)、集成創新(當復雜技術可分解時,采取將技術拆解、部分或全部外包開發、再由本企業集成的策略)。相應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的一項針對“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研究(2013年)也通過大量本土優秀企業的案例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中國企業創新更多是集成的創新,即發揮后發優勢,基于標桿模仿和學習的創新,集成已有技術,迅速提升自己,面向市場,形成一定優勢”。反觀led顯示屏的生產,何嘗不是存在著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依賴,通過模仿好的以及,在copy的基礎上在結合自身企業的一些產品,整合變成了創新,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偽創新”罷了,并不能實際的推動行業的發展。
來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一項針對“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研究(2015年)也同樣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依靠的主要是‘汲取式創新’模式,即通過大量吸收并改良國際先進科技、最佳實踐來追趕領先國家”。由此可見,多數本土企業創新具有“走捷徑”的傾向和趨勢,即通常選擇付出較少努力就能達到創新效果的策略和方式;包括產業方向的選擇上,企業更加偏好于進入新產業而不愿意花大力氣把本產業做精做強。再如,市場上出現新產品的時候,企業傾向于通過模仿創新來縮短市場差距,而不是主動進行差異化產品的開發。但是,當這種“實用主義”創新模式越發普及的時候,重視自主創造、突破創新的創新模式難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 “壓制”,而真正影響的是整個中國制造業技術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從追趕到領先的跨越,離不開創新模式的升級。
總的來說,規模經濟、低端市場切入、引進技術、模仿和集成創新等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諸多本土led顯示屏制造業企業實現從產業進入到快速成長的成功追趕,但過往的經驗卻可能不利于未來的轉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這些亟須突破的戰略“鴻溝”值得高度關注。因為低效率的路徑依賴引發了包括生產率提升趨緩、傳統產業轉型困難、新興產業發展受阻、企業創新收益受限以及在全球創新網絡中難以保持主導地位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突破傳統的創新模式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