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縱觀2016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可謂在螺旋中上升,曲折中前進。雖然距離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及我國政府發布相關政策已有八個年頭,然而受制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城市化進程、各地區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仍遇到了諸多可預判和不可預判的困難。亦與困難并蒂而生出許多非凡的成就,誕生了一批突出的、可借鑒、可復制的智慧城市應用樣本和建設標桿。
于是在臨近2016年年終之際,嘗試將本年度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喜和憂歸納總結,以期為這一領域的各路玩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首先,順應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節節攀升的樂觀形勢,我們先天下之樂而樂,先來盤點下榮膺2016最具影響力的“紅榜”大事記。
入選本榜最大的原則就是:影響力。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智慧城市順利推進的核心基礎之一,今年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不少相關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選擇對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影響的政策和成果;第二,提名的相關城市或企業在所屬領域有較高的業內認同度,所建項目在同類項目中有明顯的示范性應用或創新優勢;第三,智慧城市的建設至今,除了通用性的大型項目之外,“小處著眼”的落地也是亮點,尤其是企業以市場化的手段自發推進的典型落地項目;第四,智慧城市是大量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融合,一些重大的基礎性技術的突破給智慧城市很多領域的進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TOP1 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標準發布,試點城市面臨考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央網信辦、國家標準委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務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的通知》,并將出臺《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
《評價指標》包含8項一級指標: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生態宜居、智能設施、信息資源、網絡安全、改革創新、市民體驗,其中惠民服務和市民體驗兩項占比分別37%和20%,被擺在了首要的位置。并且此次加入了“主觀評價”,即問卷調查,上調了公眾評價的權重。這體現了智慧城市建設總規劃“以人為本”的宗旨。
智慧城市的推進已經歷8個年頭,此前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與國標委、國家旅游局等部門組織的597個智慧城市試點,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智能化不足、碎片化和信息孤島等問題。和大量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原因類似,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于不同機構、不同企業在推進中缺乏共同認可和堅持的標準體系。智慧城市作為涉及政務、產業、民生等全方位的大型項目,更需要統一的頂層設計和一致的評價標準。
此次評價標準的發布,是借助宏觀調控和政策的指引,使政企攜手,改變孤島模式,促進多部門、多行業之間的融會貫通作用,從碎片化走向系統融合的關鍵措施。另一方面,數據是未來智慧生活的核心資源,期待評價標準的實施過程能進一步推進孤島化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力度,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
當然,最直接和近期的影響是此前597個智慧城市試點要面臨大考和遴選,是對地方政府和參與企業的綜合考驗。
TOP2 國務院《意見》:2020建成一批特色智慧城市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上半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并從七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點任務:強化城市規劃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進節能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城市宜居環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最為關鍵的是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措施,不斷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國務院頒發此《意見》的初衷是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指引方向,提前總結“教訓”,防止在建設過程中“誤入歧途”。國務院吸取了在過去幾年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實施過程中曾出現過的突出問題,如: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節約集約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夠,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該《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替我國各地政府和企業在踐行智慧城市建設中挽回了相當程度的損失,并為建設中已存在的難題“思想開源”,提供了新的可行性嘗試思路。并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申了民生、綠色、文化等智慧城市關鍵詞。
TOP3 中國住建部在世界智慧城市大會上獲獎
第六屆世界智慧城市大會16日晚間在西班牙東北部城市巴塞羅那舉行年度頒獎典禮。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因注重推動智能、綠色、低碳、人文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獲大會榮譽獎。
我國住建部在國際舞臺斬獲獎項對于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針強心劑,也是對住建部近年來工作的高度肯定,如提出了“海綿城市”,充分考量城市區位、自然地理、經濟現狀和水生態等基本特征進行合理規劃,對于城鎮野蠻改造進行了有力的遏制,對于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塑造風貌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智慧城市分工上,住建部長期堅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考量費用投入和產出比、地區指標設定靈活等原則,負責我國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的試點考察和批準工作。此次榮獲國際嘉獎,也說明住建部在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愿景中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引起國際矚目,在某些優勢領域,我國已有成熟的落地樣本值得拿到國際層面觀摩,以供借鑒,并且能代表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特色。
TOP4 “京津冀”打造世界級的創新城市群
京津冀地區將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形成國家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地鐵四層軌道交通網絡,到2030年建成“四縱四橫一環”城際鐵路網。未來還會和區域內機場群、港口群、鐵路網、公路網放在一起考慮,形成一個完整、合理的綜合運輸體系。
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個持續性的政策、經濟、產業推進之路,將其仍然作為今年的智慧城市的要點在于其對智慧城市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以及智慧城市相關參與方對其高度關注。該城市群的崛起意義不僅體現在交通上的連接,背后則是完善的交通網打通經濟互動,并進一步帶動政治、教育、醫療、旅游等行業的相互融合,形成優質資源的互補,縮小京津冀三地間的綜合差距。借助北京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天津強大的制造優勢和研發轉化優勢、河北區位優勢顯著及商貿物流產業發達,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世界上現有六大世界級城市群,美國兩個、歐洲兩個,日本和我國各一個。我國處于經濟增長階段從高速向中高速的轉換期,這里也是繼長三角之后,打造全新世界級城市群的不二之選。
TOP5 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開啟智慧城市連接新革命
今年物聯網領域最為熱門的當屬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包括6月份NB-IoT在3GPPG會議上核心標準凍結,給芯片、模塊、通信設備、運營商和應用廠商帶來無限空間;LoRa產業鏈逐漸成熟,很多行業應用開始在國內落地,中國LoRa應用聯盟成立推動共享式LoRa網絡建設。(編者注:中國LoRa應用聯盟是在LoRa Alliance支持下,由中興通訊發起,各行業物聯網應用創新主體廣泛參與、合作共建的技術聯盟。)這些網絡技術的發展讓大量此前無法聯網的設備具備了聯網的可能性。此外,Ingenu、Sigfox等其他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也開始跑馬圈地。
對于低功耗廣域網絡來說,其典型的功能在于“補齊物聯網通信層的短板”。終端功耗、網絡覆蓋距離、網絡容量、成本等各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它是專用于物與物通信的最好方式。當然,低功耗廣域網絡在智慧城市中有大量的應用場景,無線抄表、智慧停車、市政資產管理、智慧照明、智能建筑等在該技術的協助下更快速落地,可以說,低功耗廣域網絡也是補齊智慧城市網絡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短板。
從產業鏈來看,與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相關的所有大型企業均涉足低功耗廣域網絡,幾乎所有的主流運營商,以及各行業領軍企業都開展低功耗廣域網絡應用的而布局。可以預計,在2017-2018年將是低功耗廣域網絡快速部署、規模化落地的時間,智慧城市也因此受益。
TOP6 衛星上天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空天基礎設施系統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對于不同類型的通信場景、通信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如靈敏性、保密性等,對我國現有的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加強通訊衛星的全方位部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其中包括: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體系。
北斗衛星啟動“厘米級”定位系統建設工作:“夔龍系統”通過計算從全球多達300個以上的多系統衛星導航參考站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對定位精度影響較大的軌道誤差、時鐘誤差等參數進行精密修正。
中國組建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邁出“第一步”:中國計劃用4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的高通量寬帶衛星和地面網絡系統組成“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亞太6D寬帶通信衛星已啟動。
以及,未來我國將建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星座”通信系統由60顆衛星組成,將在2020年組網完畢,屆時將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
通過以上衛星群的共同部署,將逐漸補齊我國智慧城市在各個子領域應用同質化通信方式的短板。多樣化頻段、多樣化適用場景的網絡選擇將為不同行業依據自身需求“定制”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可能。如銀行、軍事等領域對于通信保密性的要求極嚴,而檢修、監測、表計等行業又對低功耗網絡有實際需求,另外在一些偏遠地區、航海、極端環境中又需要信號的全面覆蓋。在這些領域里,中國要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體系,在逐漸追趕國際先行者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甚至某些領域反超。這些空、天、地一體化的基礎技術的進步,成為智慧城市基礎支撐技術。